 |
宁波市中医院脑病科团队 |
今年7月初,家住安徽某地的73岁王阿婆突发中风,在宁波工作的子女把她从当地医院接到了宁波市中医院脑病科进行恢复治疗。 令家人欣喜的是,老人不仅恢复良好,连原本的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也得到明显改善。 据介绍,对于脑中风、阿尔茨海默病等棘手的神经系统疾病,宁波市中医院脑病科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探索出独有的中药协定方,形成自身优势。同时结合中医适宜技术的干预,往往能使患者达到良好的预后。 脑中风和老年痴呆症状均明显改善 王阿婆的家人介绍,老人3年多前就出现了痴呆症状:走出家门就回不了家,平日话也越来越少,人家跟她打招呼,她只是傻傻地笑。除了家里几个亲人,其他亲戚朋友很多都不认得了。老人因此生活不能自理,走到哪都要家人陪着。 更不幸的是,今年7月初,老人又因急性脑梗,被送到了当地医院急救。1个星期的急性期后,在宁波工作的子女经人介绍,把老人从安徽当地医院转送到了宁波市中医院脑病科。 脑病科主任周蓉靖介绍说,老人送来时病情比较严重,不能言语,行动无力,大小便失禁。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她们详细辨证,认为老人属痰瘀阻络,于是增加了中药自制协定方。恢复治疗期间,他们发现老人头部还有新的梗塞灶,说明梗塞还在继续,因此又调整方案,在原来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方,以健脾化痰,活血通络,减少血栓聚集,促进神经功能缺损处的恢复。 在这样的治疗方案下,仅仅两个星期,老人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新的梗塞灶没再出现。周蓉靖说,梗塞稳定后,他们又调整使用填精益髓,平补肝肾之类的中药,旨在恢复和改善老人的认知功能。经过20天左右的治疗,老人好转出院。出院时阿婆知道想大便要叫人了,讲话也清楚了很多。随后老人跟随周主任门诊调治了两个月,如今每当走进诊室,老人还能热络地叫一声“周医生”。王阿婆的女儿说,这样的恢复效果,是他们想也不敢想的。 这样的病例在该院脑病科并非个案。多年来,他们始终坚持治疗手段的多样化,通过现代先进的治疗仪器,结合各类中医药技术来治疗脑中风、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等神经疾病。 周蓉靖说,目前,他们正在跟踪调查以前的病例,就中医药对老年痴呆更有效果的机制进行总结研究,期待相关科研结果早日取得突破,为老年痴呆患者及家庭带去福音。 失眠患者“组团”来看睡眠障碍门诊 除了这类棘手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该院脑病科的睡眠障碍特色专病门诊更受追捧。有个12岁的小朋友,10岁开始受失眠折磨,晚上很少能在12点前入睡。长期失眠的焦虑导致他情绪多变,性格暴躁,上课注意力也很难集中,成绩明显落后,老师委婉地建议他休学调整。 家人揪心万分,试了各种偏方都没有明显效果。后来慕名来到该院睡眠障碍门诊,接诊的戚锡铅医生面诊发现,孩子面色暗黄无光泽,皮肤粗糙;舌红苔腻,手心出汗;精神萎靡,应答反应迟钝,考虑心肝火旺,夹痰湿。综合详细的病史询问,戚医生为他开具了以清心安神为主、健脾和胃为辅的中药汤剂,配合失眠头部刮痧、耳穴压豆等中医适宜技术。 隔周一次,不间断地治疗了两个月,小朋友的失眠症状有了很大改善,可以正常地学习生活了。周蓉靖介绍说,随着生活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失眠群体越来越大,医院的睡眠障碍特色专病门诊,充分发挥祖国医学优势,辨证论治,利用中药内服、耳穴压豆、穴位贴敷、刮痧、拔罐,以及现代物理技术经颅磁刺激治疗等多途径、多方法对睡眠障碍患者进行个体化指导和调理。许多患者一边做治疗一边就睡着了,良好的效果解除了无数患者的痛苦,他们口口相传,很多患者都是带着单位同事或小区居民“组团”前来求诊。 “衷中参西,传承创新,精益求精”,这是宁波市中医院脑病科始终坚持的发展方向。目前,科室已形成由2名市级名中医领衔,1名正高、5名副高、3名中医专科护士以及5名中西医复合型人才组成的合理人才梯队。科室在整理和继承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的基础上,引进多种西医手段和设备,取二者之长融合创新,为更多脑病患者及家人带去健康和希望。记者 程鑫 通讯员 陈君艳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