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读宁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1月16日 星期四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89岁的她、108岁的他……
用笑容评价这项服务

护理员正在照顾老人。记者 吴正彬 摄

    “姆妈,我们击个掌!”11月10日上午,在位于镇海区炼化小区的陈奶奶家中,居家护理员魏阿姨小心翼翼地把陈奶奶抬到轮椅里,然后和老人做起了击掌的动作。手心与手心相碰的那一刻,陈奶奶开心地笑了。

    陈奶奶今年89岁,因骨病长期卧床,属于重度失能人员。两个多月前,她开始享受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待遇,由来自定点护理服务机构的魏阿姨为其提供居家护理服务。

    像陈奶奶这样享受长护险待遇的失能人员,目前我市已有2万多人。而随着长护险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它的“阳光”正照进越来越多失能人员的生活。

    把服务做到老人心坎里

    作为陈奶奶的主要照顾人,70岁的马阿姨这几年来一直陪伴在陈奶奶左右。她告诉记者,她和陈奶奶是多年邻居,关系很好,虽然她也很愿意照顾陈奶奶,但随着年纪的增大,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由于陈奶奶同时还有中度失智的情况,已经不太认识人,平时对照护者会有打掐的情况,照护难度比一般的失能人员更大。也正是考虑到这个情况,定点护理服务机构专门安排魏阿姨参加了认知症照护方面的专业培训。魏阿姨在照护过程中运用专业的照护技巧,一点点调节老人的情绪。

    “你要懂得怎么跟老人沟通,其实老人就像孩子一样,经常要哄。只有当你把他们哄好了,才能更清楚地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才能把服务做到他们心坎里,你的服务也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魏阿姨说。

    据了解,在魏阿姨耐心、周到、细致的服务下,如今陈奶奶不仅情绪有所改善,失智状况也有所好转。“现在她已经记住护理员了,每次看到魏阿姨来,都会高兴地说:‘小魏来了啊!’”马阿姨这样告诉记者。

    他对“陌生人”从排斥到欢迎

    家住鄞州区福明街道的翁爷爷,今年已有108岁,由于失能多年,长期由子女照顾。参保长护险不久,翁爷爷接受了失能评估,被评定为重度失能Ⅱ级。今年5月,他开始享受长护险待遇,由长护险护理员提供专业照护服务。

    “我们家兄弟姐妹总共5个,最大的姐姐已经80多岁,我是最小的,也已经70岁了。”翁先生说,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他们非常需要有专业的护理员来“搭把手”。后来,长护险护理员王阿姨便成了他们想要的专业“帮手”。

    不过,在王阿姨头几次上门服务时,翁爷爷却对这个“陌生人”非常排斥。还好王阿姨经验丰富,很快摸清了老爷子的脾性,并顺着他的脾性为他提供喂饭、理发、泡脚、擦身、生活康复等服务。

    经过几次上门服务,翁爷爷不再觉得这个穿着蓝马甲的护理员是个陌生人,而把对方看作了家人。“我父亲现在的精神状况比以前好多了,我们家属身上的负担也比以前轻多了,长护险这个政策真的非常好!”翁先生竖起了大拇指。

    为全省、全国提供“宁波样板”

    今年1月1日起,我市深化长护保险制度试点全面启动实施。据宁波市医疗保障局统计,截至10月底,全市长护险参保人数已达800.59万,累计享受待遇人数24264人。随着长护险制度实施的不断推进,预计全年累计享受待遇人数将突破3万人。

    就在近日,“第一届四明保险论坛暨中国保险学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宁波举办,其中“长期护理保险的制度与实践创新”分论坛吸引了全国近百名著名专家学者和各省、市医保部门领导到会参加交流研讨。

    论坛上,市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郑进达表示,宁波在长护险建设方面做到了制度覆盖“全域化”、服务供给“专业化”、服务监管“数字化”。在“三化”协同推进下,宁波为全市重度失能人员提供了更高质量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为全省乃至全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提供了“宁波样板”。

    宁波市医疗保障局相关业务负责人介绍,自2016年成为长护险国家试点城市以来,我市多措并举推进长护险制度落地实施,这项工作已处于全国第一梯队。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提升服务供给能力,一方面持续加强偏远地区的服务覆盖,另一方面不断优化扩展服务项目,使长期护理保险能够更加贴近失能人员的需要。

    记者 吴正彬 通讯员 孙雁冰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