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众在常设展前。 |
|
洞桥模型。 |
老底子宁波人大多听到过一句话,“三江六塘河,一湖居其中”,用以形容宁波的城市格局。 塘河,指的是人工开挖疏浚的河道,方便阻咸蓄淡、水田灌溉,以及最重要的便利交通。 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塘河都是宁波人出行重要的交通方式。去天童育王上香,走后塘河,过张斌桥,一直到东吴小白岭;去东钱湖,走东乡中塘河,翻过莫枝堰,就到目的地;去鄞江桥,走南塘河,路上还可以赶个“南门三市”;出宁波城去绍兴、杭州,走西塘河,一路上穿过一座座历史悠久的古桥,风光宜人。 随着城市建设,塘河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然而其中蕴藏的记忆与文化,依然值得珍视。 为了保存这份温暖的回忆,位于西塘河公园的宁波塘河文化陈列馆昨起试运营。该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城、桥、埠头、碶、与塘河相关的名人等方面,多角度诠释宁波的塘河文化。陈列馆将于12月8日正式开馆,免费对外开放。 展示塘河文化的丰富内涵 宁波塘河文化陈列馆位于西塘河公园内,在地铁1号线泽民站和望春桥站中间,公交“中山西路丽园北路口”站下车即达。 陈列馆由6幢仿古建筑构成,面积约1200平方米。目前启用两个展厅。中间院子的地面铺设“宁波六塘河示意图”。 常设展名为“六水清澜 四时有观:宁波塘河文化展”,从六塘河的地理示意、塘河与城的关系开始讲起。 据介绍,宁波的六条塘河于两宋时期初显规模,以奉化江为界,可分为西乡三河和东乡三河。六塘河支渠交错,水道深通,既可抗旱排涝,蓄淡灌溉,又可以方便交通和物资运输,就像经络一样,打通宁波的“任督二脉”,实为宁波物阜民丰、城市发展的根基。 示意图后,展览结合老照片,对六条塘河的走向、流经地一一进行介绍,也在有限的篇幅里,将关键词一一点出。比如,东乡中塘河“自北宋王安石治理东钱湖后逐渐疏凿成型,历代皆有疏浚”;南塘河自“它山堰引水北流”“唐大和七年(833)王元暐率众建成它山堰后逐步成型”;西乡中塘河始凿于北宋楼异废广德湖之时,是“填广德湖时所开之河”;而西塘河更是著名的浙东运河的组成部分,以“漕河”“漕渠”为基础。 四通八达的塘河水系,与大运河、海上丝绸之路共同构成中外交流的孔道,是宁波“河海双港之城”身份的重要标识。 1:1仿制高桥的望柱栏板 二楼讲述的是河与桥、河与碶、河与埠的故事。 有河必有桥。塘河沿线,跨河而建的桥梁,曾灿若繁星难以计数。这些桥梁,造型灵活,选址考究,沟通水陆网络,也是旧时往来要冲。 今天我们还能看到西塘河上的四座古桥——望春桥、新桥、上升永济桥、高桥;后塘河的张斌桥重建在天宫庄园一带的西江河上,东吴的大涵山桥仍在原址,是宁波少见的含有元代纪年石刻的石桥;南塘河流域洞桥镇的百梁桥、洞桥则是知名的廊桥;此外,东乡中塘河的横石桥、跨前中两塘河汇流之水的延芳桥,也通过图片进行了展示。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还1:1仿制了高桥的栏板和望柱。高桥位于西塘河和大西坝河汇合处,是西塘河沿线最雄伟的单孔高拱石桥,曾巩在《广德湖记》中称其“航舶过往,风帆不落”。该桥栏板上有荷叶纹浮雕,栏板间设置双覆莲望柱,保留了宋代特征。 碶,是古代百姓为防止海水倒灌和泄洪发明的水利设施。宋代始建、后世几次移址重建的风棚碶,至今仍是宁波城西重要的“排涝骨干”;同样位于石碶街道的行春碶,移建于旧址下游,也还在。 塘河两岸的航船埠头,过去极为常见。南来北往的士民商贾由此登舟。20世纪上半叶,宁波的航船埠头步入鼎盛期。西郊西门外航船埠头、南郊南门外航船埠头、城东演武街一带的新河头航船埠头、海鲜水产集散地大河头航船埠头,都曾是最有人气的所在。 3D打印的 塘河沿岸景观装置很现代 塘河文化陈列馆在布展方面相对简约,但也引入了一些很现代的装置。比如在第二展厅3D打印了一个塘河沿岸景观装置,桥亭、廊桥、船只、房屋均上下对称,给人一种水中倒影的感觉,人在地面,如行舟中。 现场还有一个互动装置,站在特定区域,可以听到旧时塘河两岸的叫卖声,“大饼油条,有呒人要”,宁波方言吟出独特的语调,很有年代感,勾起人们的记忆。 第二展厅还展示了塘河与甬上望族、名人、市集、寺院、书院、学校等相关内容。 其中鄞县袁氏、城南镜川杨氏、芍庭钱氏、木莲藤下史氏、桓西全氏,是展厅列出的诞育在塘河两岸的望族;王元暐、王安石、吴潜、郑真、崔溥、策彦周良,构成相关名人文化;“南门三市”“西郭八市”“十字港市”,是塘河两岸“因水而兴”的代表性市集;海会寺、天童寺、阿育王寺,是可泛舟参访的佛寺代表;桃源书院、甬东书院、甬上证人书院、鄮山书院,形成相关书院文化;与此相应的宁波市实验小学、四眼碶小学、雅戈尔小学,则是今天仍与塘河文化息息相关的学校代表。 从南面走出宁波塘河文化陈列馆,是一段水面开阔的西塘河。西行过马路走不多远,望春桥遥遥在望。 宁波塘河文化陈列馆作为海曙区全新的公共文化空间,为人们寻找旧时记忆提供了一个好去处,也有望成为宁波城区一个新的文化地标。11月16日至12月8日该馆试运营期间,观众若有相关意见和建议,可通过场馆内的意见簿和意见征集箱进行反馈,场馆将汇总后统一整改完善,以更好的面貌在正式开馆后迎接公众。 记者 顾嘉懿/文 潘苗/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