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大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1月1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生率持续增高! 市妇儿医院年收治 早产儿1000余例!

专家:生宝宝前准父母 首先要调理好身体

医护人员正在照料早产儿。

    十月怀胎,指的是宝宝需要在妈妈肚子里孕育足够长的时间,但有一群宝宝,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与爸爸妈妈见面,各种器官还没发育成熟便提前来到人间,这在医学上被称为早产儿。

    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早产儿发生率在10%左右,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也就是说,每10名出生的新生儿中就有1个是早产儿。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宝宝的成长会更艰辛。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把每年的11月17日设定为世界早产儿日。2023年世界早产儿日主题是:相信拥抱的力量,强调在所有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照护中,母亲、新生儿和家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中心。

    早在2016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就将“有爱,有未来”设为世界早产儿日中文永恒主题,旨在呼吁全社会关爱早产儿及其家庭,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促进母婴健康。

    日前,记者从市妇儿医院获悉,该院年收治早产儿1000余例,其中孕周小于32周的极早早产儿160余例,不足28周的超早产儿、超低出生体重儿60余例。

    双胎妊娠早产率高达50%

    据介绍,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救治水平的提高,更多超早产儿得以存活,但早产仍是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全球每年大约有100万例婴儿死于早产并发症,许多早产儿后期也可能面临学习障碍和视力、听力问题等更多风险。

    宁波市妇儿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王明欢副主任医师介绍说,早产儿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目前因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生育政策放开后高龄产妇的增加,再加上促排卵、试管婴儿等辅助技术的应用,使得早产的发生率呈持续增高的趋势。

    具体来说,常见原因包括以下这些方面:

    母亲的因素:母体因素可能起主要作用,如母亲在孕期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严重贫血、营养不良及急性感染性疾病(如风疹、流感、急性肾盂肾炎、急性阑尾炎),或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及情绪不稳定、过度疲劳及交通事故等。

    胎儿因素:如胎位异常、胎儿畸形、多胎妊娠等,其中双胎妊娠早产的发病率高达50%。

    子宫胎盘因素:如子宫的畸形、宫颈机能不全、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脐带过短或扭转及胎膜早破、羊水过多等。

    母子血型不合溶血,常见的有RH阴性及ABO血型不合。

    另外,近年来的研究认为,50%到80%的早产还与绒毛膜羊膜炎症有关,其病原体可以为大肠杆菌、B组溶血性链球菌、李斯特菌等。产科干预,如宫颈环扎、羊水穿刺操作等也可能是造成早产的原因之一。

    这些早产儿需要转入NICU

    据介绍,不同胎龄的早产儿存活率有所不同。目前发达国家32周存活率达95%,24周存活率60%以上。32周以上早产儿后遗症较少,但由于胎龄不够,各个器官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35周以下的早产儿一般需要转入新生儿科及重症监护室救治。

    早产儿大多需经历呼吸关、循环关、感染关、营养关、黄疸关及神经系统损伤。

    呼吸关: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需要吸氧或者呼吸支持;

    循环关:血压低,心功能衰竭;

    感染关:败血症及肺炎;

    黄疸关:黄疸产生早,程度重,消退延迟,需要反复蓝光治疗;

    营养关:喂养不耐受,甚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疾病;

    神经系统损伤:颅内出血、早产儿脑损伤等。

    32周以下早产儿,由于视网膜发育不成熟,还需要监测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及时处理。另外,引起32周以下宝宝体质低下及生存质量的疾病,通常包括早产儿脑病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其中早产儿脑病发生率在20%到30%左右,包括听力损伤、运动障碍,智力低下、社交障碍等表现;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也在20%到30%左右,需要较长时间的吸氧或者呼吸支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肺泡数目增多,结构改善,常常可以渡过难关。

    做好这些事项可预防早产

    针对早产呈逐渐上升趋势的现象,王明欢医生建议,父母双方在决定生宝宝前,首先要调理好身体,戒烟戒酒,不熬夜,不过劳。孕前做好健康体检,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不要在年龄过小或过大时怀孕。20岁以前及35岁以后怀孕可能因为孕母的自身原因而导致早产。避免反复人流或流产后不足1年又怀孕,给宝宝营造一个良好的孕育环境;孕期正规产检,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均衡,避免烟、酒、毒,生食和熟食的食具要分开,避免吃软质冰淇淋(李斯特菌感染风险);若发现早产迹象,尽可能产前足疗程注射类固醇激素。如果发现母亲感染,应及时抗生素正规治疗,预防早产。

    此外,孕妇还要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保证充分的休息,为宝宝的平安降临做准备。

    记者 程鑫 通讯员 马蝶翼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