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上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1月19日 星期日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陶渊明写的“读后感”

□清宸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很多清新自然的田园诗歌,但他也写过一些比较“另类”的作品,如《读山海经十三首》。陶渊明在该组诗中,详细呈现了自己阅读《山海经》时思维流转的完整过程。所以从某个角度而言,我们也可以将《读山海经十三首》看成是这位东晋大诗人所写的一篇“读后感”——里面既介绍了阅读的时间、地点、环境,也叙述了阅读的心态、感受与启发。

    南朝的文学家颜延之在为陶渊明写的诔文中,曾说过:“陶渊明‘心好异书’。”而《山海经》可谓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异书”。书中描绘了以华夏为中心的四海八荒内,种种奇幻的山水、狰狞的怪兽、神秘的木石以及半人半神的英雄等。陶渊明一开始看《山海经》,心情甚为欢愉。他开笔写道:“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且还读我书……”可见诗人读此书时,时节正值“孟夏”,地点是在自家的屋舍。从接下来“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两句可以推知,陶渊明的阅读方式是“泛读”,而非细细琢磨字句的“精读”。他先写到了西王母,说她“高酣发新谣”。“新谣”的内容,便是“宁效俗中言”,这与诗人自己“用通俗文字,阐释新奇观点”的文学追求倒也暗自契合。“迢迢槐江岭,是为玄圃丘。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等句则引用了《山海经》原文中的部分内容。而“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寄托的是诗人内心,因自己难以像周穆王一样神游妙境而生出的缕缕惆怅。然后,陶渊明写到了仙人们的饮食,写到了为西王母取食的青鸟。“青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一般为“传信”之用。李商隐的“青鸟殷勤为探看”即是如此。陶渊明也希望青鸟能为自己传信。他说“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之后,诗人描述起《山海经》中出现过的“无皋山”,还有“洪柯百万寻”的大树,包括浴日之所“旸谷”,从而不仅滋生起宏伟、神奇的想象,也表达了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写完“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亭亭凌风桂,八榦共成林”这些美好景观后,诗人笔锋顿转,提出疑问:“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谁又能在如此仙境之中“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呢?他想到了远古的英雄夸父,“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然而夸父纵然神力非凡,到底“功竟在身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悲剧英雄们纷纷含恨长逝,所幸余下的顽强精神意志一直执着不灭——这些诗句的背后,其实深深隐藏了陶渊明对于生死奥秘和无穷宇宙的思考。在“巨猾肆威暴,钦駓违帝旨。窫窳强能变,祖江遂独死”四句里,“窫窳”和“祖江”都是指远古神兽,诗人通过对它们命运的记述,阐释了罪与罚的道理。至“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说的是君子是不需要危言警告的,但迷惑之人却往往不听警告,诗人对此颇怀有一份深沉的忧思……

    应该说,这组诗中透露的思想,在当时也就是两晋南北朝时,是比较盛行的,那就是对人生涯际不辍不休的追溯。像“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等同样出于陶渊明笔端的诗句,也曾发出过类似的诘问。

    陶渊明的诗,顾随先生解过,吴小如先生解过,叶嘉莹先生也解过。“诗无达诂”,每一个学者对陶渊明的诗的理解其实各有不同,但这一切均不妨碍后世一代代的读者对这位归隐诗人及其作品的喜爱。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