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聊聊天 上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棉袄都晒松软了
结果气温大回暖

宁海俞氏五峰茶园秋景。据宁海发布

    过冬的棉袄都已经晒得香喷喷、松松软软,结果天气却像是跟我们开了个玩笑——

    新的一周(11月20日-11月26日),我市大部分日子的最高气温将重新回升至20℃以上,最高可达24℃左右。

    不过,回暖的背后“危机四伏”,比如高达14℃-16℃的日温差,又比如“蠢蠢欲动”的冷空气……

    大回暖持续大半周

    随着晴好天气上线,气温开始大步反弹。

    从市气象台11月19日发布的预报看,一直到11月23日,我市最高气温将回升并稳定在20℃以上,其中气温最高可达24℃左右。

    秋日暖阳笼罩下,漫山遍野的杏叶黄了、枫叶红了,还有临近年末,万物皆有收获带来的丰盈感,让人不由感叹:真是最好的季节啊。

    这是一场覆盖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回暖。

    中央气象台在11月19日发布的中期预报中提到,未来十天(11月19日-11月28日),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

    其中,新疆北部、内蒙古西部、甘肃西部及黑龙江西北部地区气温偏高2℃-3℃;唯有黑龙江东部、华南东部气温偏低1℃-2℃。

    不过,天气形势大好下,还是有“危机四伏”。

    就拿我市来说,别看白天,尤其是午后,气温分分钟飙升到20℃以上,可是早晚,气温仍旧在个位数徘徊,最高不超过10℃,日温差稳定在14℃及以上。

    一日恍如两季,大家在穿衣上要多费些心思,最好是随身备一件厚外套,早出晚归时披上。

    此外,晴朗干燥的天气还带来一个副产品,那就是无处不在、防不胜防的静电。大家日常要多补水,增加空气湿润度,可以有效减少“触电”现象。

    冷空气正在“蓄力”

    气温回暖的同时,冷空气也没有歇着,而是在暗暗积蓄力量。

    中央气象台在11月19日发布的中期预报中提到,11月21日到11月24日,将有一股新的寒潮自西向东影响我国。

    届时,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有4-6级偏北风,阵风7-8级,局部地区风力可达9级;

    降温幅度普遍在6℃-10℃,其中,内蒙古、东北地区、华北、黄淮等地部分地区降温12℃以上,局部地区降温可能超过16℃;

    此外,内蒙古东部、黑龙江中南部、吉林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雪或暴雪。

    市气象台在11月19日发布的8-10天天气趋势中也提到这股冷空气,称其预计会在11月24日影响我市,带来明显降温,尤其是最高气温将“跳水式”跌至“1”字头。

    这股冷空气距离影响我们还有些时日,大家也不用太担心,尽情享受眼下五彩斑斓的秋色,还有“所剩无几”的温暖,等临近11月24日,气象部门还将发布更为精准的预报。

    “蓄以御冬”的小雪来了

    11月22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

    《群芳谱》中写“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二十四节气解》中说“雨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好像到了小雪节气,就是要飘些小雪才算应景。

    实际上,小雪节气的气候变化,更像是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小雪后书事》一诗中写的:“时候频过小雪天,江南寒色未曾偏”,意思是小雪时节,江南的寒色如约而至,尤其是冷空气南下变得频繁,北风日渐凛冽,空气也变得日渐干燥。

    天变冷,风变猛,空气变干燥……小雪,很适合“冬腊风腌,蓄以御冬”。过去,从小雪开始,人们就会准备灌香肠、做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享用。

    如果你仔细留意身边的变化,每年小雪节气一到,用来腌咸菜的雪里蕻,用来风鱼干的米鱼、鲤鱼,就“蹭蹭”从街头巷尾冒出来。心急的人家,窗台、阳台上早已挂得满满当当。

    当然,眼下这种温吞吞的天气,还不适合做酱肉。倒是看到有人在自己腌咸菜。眼下这个时节,最适合的还是腌菜,也难怪民间谚语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

    用来腌咸齑的原料叫雪里蕻,最好挑黄叶子的,因为绿叶子的水分太多,腌制的口感不好。

    将雪里蕻洗干净后,晒上2-3天,看着叶子干瘪下去,才能开始放盐。

    一层菜一层盐,放多放少,有时只能凭手感。不过,也有个大致的标准:50公斤菜要加1.5公斤盐,普通食盐即可,底层和顶层多放些,中间少放些。

    地道的宁波人都知道,好吃的咸齑都是踩出来的,一直踩到晒干的雪里蕻出了汁,才算好。之后用石头压在雪里蕻上腌15-20天,刨出来翻一翻,再等上一周,就可以吃了。

    这两天天气还有些“热”,但大家如果有兴致的话,不妨先买点原料准备起来,等冷空气一来,北风一起,就可以动手做了。

    过去生活拮据,冬季菜色品种少,像咸齑这样高盐的腌制食物最“下饭”,小小一撮,就能扒拉下好几口饭。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龙头鲓”。一根咸到齁的“龙头鲓”能“过”下一碗饭。

    如今,穷苦日子一去不复返,可人们对咸齑的念想却从未间断,尤其是宁波人,仍保留了“三天不吃咸齑汤,脚骨有眼酸汪汪”的饮食习惯。

    不光是因为它的鲜脆爽口,还因为它如同君子一般“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不管是与海鲜、河鲜,还是肉禽、蛋类,抑或其他蔬菜,都能搭配烹调,似乎少了它,整道菜就不完整了。

    记者 石承承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