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栖霞坑村中民宅洽成阊门 |
 |
永济桥 |
 |
廊桥长安桥 |
□叶龙虎 文/摄 我们一行十余人,周日相约去四明山镇的唐田村。在唐田茶厂品尝村里新开发的“四明红”红茶时,得知村前的卵石路号称“浙东唐诗之路”,通往山那边徐凫岩下的栖霞坑古村,于是,饭后便兴致勃勃地踏上了栖霞坑古道。 A 唐田村我是到过的。2008年7月31日,与几位摄友去四窗岩摄影,同行中一位摄友是时任唐田村村支书唐如昌的战友,所以一到唐田,唐如昌书记便邀请我们参观了村南的幸福水库,中饭也在他家吃的。 唐田是个古村。根据《棠溪唐氏宗谱》序,唐田唐氏的脉络很清晰。唐朝昌由山东青州到越州做官,定居越城笔飞巷,十余传后至唐显隆任剡县主簿,致仕后定居剡县北庄土块(现嵊州市北漳镇土块村)。唐显隆的三个儿子在南宋嘉定二年(1209)前后,先后离开土块,长子唐崇相徙居棠溪,次子唐崇美徙居唐田,幼子唐崇积徙居天台清溪。 栖霞坑古道不但有着历史的厚重,还有一路的诗情画意。据专家考证,全唐诗收录的2200余位诗人中,至少有451位走进过这条山道,他们中有李白、杜甫、卢照邻、骆宾王、贺知章、元稹、罗隐、王维、杜牧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山道也因此被称作“唐诗之路”。在以后的日子里,这条五公里长的古道的两头,又先后派生出上下两个古村——唐田和栖霞坑。我们此刻踏着古人的足迹,或许还不断与曾经引发过诗人诗兴的意境相遇,想到这些,不由我思绪万千,心底升腾起一片崇敬。 山道弯弯,今天的游客特别多。5公里山路有近600米的落差,好在是下坡路,不算太累。回头望一眼走过的路,古道仿佛接到了天边,岗上那几片洁白的云朵似乎伸手可摘。山里头的空气让人舒坦,不时有白云从头顶飘过,我们仿佛走进了仙境。过了半岭庵,古道由南折向东,陪同我们的唐田村的小唐告诉我,半岭庵是余姚与奉化的分界线,再往下走属于奉化地界。前面是凤仪亭,亭内石凳、石柱依然如故,据说这亭子里曾经有过一段故事。话说抗日战争时期,当地百姓得知隔三差五路过的三五支队战士常常在凤仪亭歇脚,于是放了一些茶水和当地产的果蔬在石凳上,而战士们只要取用了这些东西,就会留下一些钱压在一块小石头下。这在当地传为佳话。 B 永济桥在栖霞坑村的最西端。山溪在桥下汇聚后继续东流,这便是筠溪。只见溪底色如渥丹,经过千万年溪水的冲刷,岩石已被雕琢得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溪水时作瀑布飞溅,恣意奔腾;时又呈涓涓细流,柔情万种。几个城里来的孩子在溪水中嬉闹,他们的父母忍不住也挽起裤腿下了水。据《四明山志》记载,“在二十里云之南,山岩壁立数仞,延袤数百丈,其石红白相间,掩映如桃花初发,故名桃花坑”。桃花坑是栖霞坑的旧名,昔日又称之为“云南”。 古村散落在长约600余米的筠溪两岸,一幢幢民居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清澈的溪水从屋边流过,水中有溪鱼游动、石蟹爬行,也有鸭鹅们在捕食;伴着袅袅炊烟,有人在墙角采摘扁豆,有人在山坡侍弄庄稼;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自家的老屋门口含着老烟,悠然自得,或剥着毛豆,或聊着家常,偶尔还有几声犬吠传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不过如此。 栖霞坑原住民姓王。据《四明栖霞王氏宗谱》记载:王羲之出山东瑯玡,自六朝始迁越州,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其后人有迁奉化大堰的,也有迁定海金塘的,明初有一支从金塘回迁到桃花坑。可见这里的王氏是书法大家王羲之的后裔。与山上的唐田村相比,栖霞坑建村的历史要晚了180年左右。 进村后又有两座石拱古桥,一座是村中心的长安桥,一座是村东的长寿桥。连同刚才跨过的永济桥,三座石拱桥都始建于明末清初,桥墩老藤缠绕,显得十分古朴;鹅卵石铺设的桥面,溪坑石头砌驳的拱圈,就地取材建成跨度十多米的桥梁,且几百年了依然坚固如初,不得不惊叹古人的智慧。 C 长安桥是廊桥,上面有七间廊屋,数百年的风吹雨打,木头已出现斑驳老态。桥北堍有关帝庙,“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这是庙内的一副柱联。古树、古庙、古联与古桥相伴,当真是小桥流水,烟火人间。 长安桥的南堍有王氏宗祠和显应庙。王氏宗祠坐南朝北,是一座四合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间。整座建筑以青砖、青石、榧木为主材,正殿挂着“敬承堂”匾额,壁画、木雕、石刻均保存良好。显应庙背山面水,四合院式,为清代早期的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戏台、大殿和左右厢房。山门面宽五开间,六扇朱漆大门,绘有威风凛凛的六位门神,我认出中间两位门神是秦叔宝和尉迟恭。明间的后檐设戏台,歇山顶、藻井,前柱的楹联云:“历代衣冠皆从今日演,数人谈笑尽是古时风。”据光绪《奉化县志》记载:“显应庙,县西八十里栖霞坑,分祀萧世显。”萧世显是江苏沛县人,宋天禧二年(1018)任奉化县令。他当年治水、抗旱、治蝗,不幸猝死于巡行灾区的途中,从显应庙、萧王庙等民间的祀庙来看,可见其惠政深得民心。 洽成阊门是村中最有气派的民宅了,前后两座连在一起的三合院,五马山墙,墙门上有砖雕“润庄”两字。门楼有砖雕人物、倒挂狮子、花篮,石框门的雀替雕刻鹿、鹤吉祥动物,寓意六合同春。前后院的正屋均面阔五间二弄,中间是堂前间,檐廊开阔。两院的厢房均两间一弄,厢房后面有两院连在一起的偏厢,东偏厢七间二弄,西偏厢八间。前后院的堂前间各有八扇簿子门。推开后院的堂前门,里边贴满了泛黄的、支离破碎的纸头,字迹漫漶,依稀有“钦命”、“捷报”、“高中”等字样。据介绍,洽成阊门建于同治九年(1870),为当地富商王海水在上海发迹后所建。王海水的嫡孙王恩溥是辛亥革命志士,据说他就义前说了句“铁丸穿心三分热,钢刀过颈一时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 青山绿水,层林叠翠,白云缭绕,蓝天如碧。无论是唐田还是栖霞坑,在悠长的时光里,古村一直处于如梦如幻的诗意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