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开刚 宁波老话把“结婚”叫做“好日”,“喝喜酒”自然也叫“吃好日酒”。想想也是,结婚是人生大事,那日子一定是精心挑选过的好日子。以前,结婚的日子还是比较讲究的,五花六月以及七八月份很少有人家办喜酒的,婚事大都在十月一日开始到次年的五一节结束,而过年过节则是结婚的高峰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家里兄弟姐妹都很多,过去人也重感情,亲戚朋友左邻右居经常走动,几乎每年有“好日酒”可吃。我们小孩子最期盼的就是两件事:过年和“吃好日酒”了,一来能穿新衣服,二来能有好吃的。想想以前“吃好日酒”的热闹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会儿,农村里的人结婚接新娘子大多用船只,我们叫”新娘子船”;而山区,用手拉车、拖拉机、自行车的多。宁波西乡与东乡的风俗也有所不同,东乡五乡、邱隘一带女方的婚宴正席放在晚上,男方则安排在中午,这与西乡刚好相反。在我们西乡,一大早,做公公的就得张罗迎亲的船只,中舱用竹簟搭成弓形的船篷,两边贴上“囍”字。舱内放着三把椅子,中间一把嵌镶太师椅是给新娘子坐的,意思是坐了夫家的太师椅能在夫家当家理财。两旁的两把椅子是给陪客(伴娘)坐的。船头一般放上“马桶、金箱”和鲜艳的棉被、热水瓶之类炫目的嫁妆。 撑船的大多是男傧或能说会道之人,以便应付途中拦新娘子船的人们。新娘子船总是热热闹闹的,有的人家还请乐队吹吹打打,讲戏话,抛彩头。出娘家门时,还“哭哭啼啼”的新娘,此时也会被逗得破涕而笑。途中逢村过桥往往有许多人观看,品评嫁妆的多少等。有的则撑来空船拦在桥门,不让新娘子船过去,目的无非是想敲些喜糖、香烟讨个彩头。这时,就得看撑船人和大媒先生的本事了,双方讲些吉利的话,拿出些喜糖或几元钱,大家讨一个皆大欢喜。 最有趣的是晃新娘子船了。迎亲队伍一到夫家村庄的河埠头,我们那些七八岁、十几岁的小屁孩纷纷跳到船上,不停地摇晃船只,不让新娘子顺利下船。同时,有“小头目”与夫家人讲条件,敲点糖果吃。夫家的人不但不会生气,而且还会纵容你晃得厉害点。这时就得看伴娘和新娘的配合了,左右两位伴娘会紧挨住新娘,不让新娘晃倒。新娘也应不动声色,稳坐在太师椅上,坐得越稳,意味着她能经得起大风大浪,将来能稳稳把舵当好家。当然,我们小孩子哪知道个中的典故,只是图个热闹,能分到几颗糖果就欢天喜地了。最有趣的是拦轿门了,新娘子下船后到新房要经过的路口,都会有亲戚朋友和邻居一起“拦门”,拿着竹杆拦在当中“敲糖钿”。大人们与媒人讨价还价,我们小孩在一旁起哄,没有半个小时下不来。 农村办“好日酒”大都用八仙桌和长凳,桌子、凳子要向邻居去借。平原乡村好一点的八仙桌本来就不多,往往一个村不够就得到邻村去借,有时不得不用小圆桌来代替。我家亲戚在西乡四明山区的较多,喝喜酒时,头天(前一天)就要到亲戚家里。如果是女方出嫁,正酒(正餐)就安排在中午;男方娶媳妇,正酒安排在晚上。 那个年代酒席上的菜大部分是自产自销,杀一头猪,酒桌上一大半的菜就解决了。条件好一点的,还会再宰一只羊。猪头肉摆冷盆,猪下水摆冷盆、热炒、做羹都可以。鸡、鹅、鸭基本上是自家养的,是令人垂涎欲滴的食材。淡水鱼也基本是现成的,而蔬菜更是不在话下。所谓的冷盆,下面还要垫上豆芽之类的,显得盆子满满的。水果盆也就是些甘蔗、荸荠之类的,橘子算是上档次的了。一桌菜也就十几碗的样子,基本没有海鲜之类的菜,有的也不一定能上正酒的台面。过去对结婚酒席上的菜是比较讲究的,蚶子能上桌,海虾却不上桌(也不知道为什么);女婿那桌不能上毛蟹、甲鱼。一般是炒菜和羹先上,鱼和大碗肉(习惯称“的肉”)最后才上桌。冷盆肉、“的肉”有的还不舍得吃,大人们就拿出准备好的塑料袋,一人一块分好,拿到家里去慢慢分享,细细品味。在我印象中,我们小孩最喜欢吃的是红焖大芋艿,这种芋艿要在火缸里焐一个晚上,再放上猪油、酱油和大蒜,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而来,一上桌大家就会抢着吃,不小心的话嘴巴会烫起泡。 我们小孩子狼吞虎咽的图个热闹,而大人们喝酒就慢了,平时家里难得有好的下酒菜,现在亲戚朋友凑在一起,恰好开怀大喝,碰杯、划拳,热闹非凡。最热闹的是新郎或者新娘给酒席上的客人倒酒、敬酒的时候,大家一般都要出各种各样的难题“刁难”新人一番,答出了顺利倒酒,答不出来就得唱歌或出钱买烟、买糖。这,就要看男傧或女傧的水平了。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结婚那会儿,中午去迎亲,光在亲戚朋友的桌头上“泻老酒”就被敲走了两条“北仑”牌香烟。“好日酒”上都说“不闹不发”,一般闹的就是陪新郎新娘的“傧相”们。因此,男方陪女婿的人选很重要,男傧相一方面要能说会道,关键的是还要酒量好,能替新郎官喝酒。女方的伴娘既要口齿伶俐,会说会唱,也要有一定的酒量。在男方家喝喜酒,一般要闹两三个小时,闹完新娘和伴娘,就会去闹女方的兄弟——也就是新郎的“舅老爷”。“舅老爷”是女方的同辈兄弟以及堂兄弟、表兄弟,酒量不好的还真不敢上桌。男方的亲戚朋友会轮流来敬酒以及打庄划拳,经常能看到被灌醉了酒的“阿舅”。这一风俗流行了好多年,目前有些地方还有,人们图的就是一个婚事的喜庆热闹。 过去娶媳妇办“好日酒”要吃三天、闹三天,头两天是宴请亲戚朋友,最后一天是答谢那些借桌子凳子、洗菜煮饭等帮忙的人。一户人家办“好日酒”,整个村庄都热闹非凡,连鸡鸭猫狗都沾光,宁波老话“好日黄狗奔弄堂”,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婚宴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八仙桌”改成了“圆台面”、“新娘子船”换成了货车或面包车,酒席上的菜更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河鳗、甲鱼、毛蟹和各种海鲜纷纷上桌。2000年后,越来越多的家庭把“好日酒”摆到了饭店、宾馆,“新婚子船”换成了奔驰车、宝马车,拍照演变成摄像、视频,弄得像是拍电视剧一样。菜肴日益丰盛,海参、鲍鱼、龙虾、鱼翅,花样翻新,花样百出。婚礼仪式也日趋程式化,结婚司仪成了调动婚礼气氛的主角,人们不再过分纠结挑选所谓的黄道吉日,反映出人们生活的日新月异和“随心所欲”。 “新娘子船摇啊摇”,曾经摇出过一段风情,也摇出了岁月悠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