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都市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个小区居民每月一次的聚餐持续了6年

背后还有无数互帮互助的生动故事

居民陈爱芬正在为邻居理发。
热热闹闹的聚餐现场。

    11月28日中午11点,海曙区段塘街道新典社区海恒花园的后花园里,20多名居民站在两张桌子边一起举起了酒杯。这个小区居民每月一次的聚餐开始了。而这个花园在去年改造过后也成了“热门景点”,居民每逢节假日都要在此聚会,春日里浇水种花,冬日里围炉煮茶。第三党支部的党员们也将该区域进行轮值包干,插上了“党建+共享花园”的旗帜。

    “我们从2018年开始,就有了这样每月一次的聚餐。”小区业委会主任杨恩良是这个聚餐的发起人,“原来,我们要求每户居民出一荤一素两个菜,但现在早就远远超出了这个标准。”当天的餐桌上足足放了30余个菜,桌子中间的转台完全不够用,很多菜只能层层相叠。

    1

    怎么也吃不完  每家都“超标准”带菜来聚餐

    今年70岁的杨恩良已经在这个小区住了23年。“居民们都很团结,邻里情深。按照中国人的习俗,饭桌上更能加深感情。所以,我就想到了一月一次的聚餐。”2018年开始聚餐的时候,居民们搬出了长桌子,每次聚餐都有四五十名居民参加。到现在,因为场地的关系,每次一般都有20多名居民参加,其中部分居民是在同一家军工企业退休的。

    当天上午10点左右,两张圆桌就已经摆放在了后花园,一个个凉菜也都端上了桌。随着中午的临近,从周边两幢楼里,居民们一个一个端来了热菜。“老伴做了5个菜,我还把女儿送我的珍藏了10多年的白酒贡献出来了。”杨恩良说。

    很快,餐桌上的菜就叠了起来。仅虾就有三种,江白虾、河虾和罗氏虾,此外还有花生、红膏蟹、牛肉、鸡肉、鸭肉、三鲜汤、熏鱼、白切肚、酸菜鱼……最后仔细一数,竟然有30多个菜,有些菜不得不放到了转台外,转台也几乎没法转动了。

    10多户家庭的20多名居民按照性别分别坐了一桌。大家喝的,除了杨恩良带来的白酒,还有居民带来的啤酒和黄酒以及自家磨的豆浆,有居民则带来了橘子、苹果、葡萄和草莓。“这次可能创纪录了。”杨恩良说,以前聚餐最多的一次有二十七八个菜。

    酒过三巡后,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文艺爱好者许忠湖、郭宇宝分别献歌一首,并合作演唱了一首《敖包相会》。这也引得其他居民歌兴大发,几名从军工企业退休的老战士们站成一排,演唱了《我是一个兵》,把整个聚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最后,每桌都剩了不少菜。为了不浪费,居民们商议后决定,晚上把剩菜热一下继续聚餐。

    2

    怎么也数不清  邻里互相帮助的故事太多

    “其实,这些邻居们平时互相帮助,有很多生动故事呢。”新典社区党委书记陈国富说。

    三四年前,80多岁的王阿姨突然半夜向邻居尹雅丽家敲门求助。原来王阿姨的丈夫突发疾病,但是子女都不在身边。尹雅丽和丈夫胡贤良连夜送老人去医院就医,因送医及时老人并无大碍。

    尹雅丽为人十分热心,是楼道的志愿者,也是邻居的“贴心人”,平时王阿姨家付有线电视费、配药等,她经常成为“跑腿员”,还常常上门看望。如今两位老人已经去世,尹雅丽又重新结对了三四位老人,同样经常上门看望,嘘寒问暖。

    海恒花园有一个“共享花园”,小区党员张仁成、徐锡华等人认领了“网格包干区”,平时给花修剪、浇水。

    今年6月,两人还用竹条编制了长约100米的花架,并用钳子、铁丝将花固定,绑紧藤蔓,让这个花园成为居民共治、共管的绿色共享空间,也成为社区居民社交、亲子、文化活动的平台。“小区是自己生活的地方,把小区环境搞好,大家心情就好。”徐锡华说。看到这里的变化后,居民们也纷纷搬出了自家的盆花来点缀。

    居民陈爱芬今年70岁,年轻时就爱好美发的她,退休后购买了一批理发和染发工具,一边学习一边利用空闲时间义务为邻里理发。为了学习掌握理发技能,她还把丈夫陈玉江的头当做了“试验田”。现在,凭借着过硬的手艺,她的理发业务越来越红火,名气也从小区扩展到整个社区。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小区还有一个“邻里帮帮团”。“我女儿结婚的时候邻居都来一起帮忙,布置新房、采购物品……”居民袁翠兰说,不论谁家结婚,街坊邻居都会热热闹闹一块来帮忙。

    今年顾阿姨丈夫去世,怕她心情烦闷,“邻里帮帮团”立即行动,隔三差五就上门走访探望,有时候还会把她拉出来散步、聊天,缓解她的心情。

    记者 林伟

    通讯员 庄涵予 何向远 文

    记者 刘波 摄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