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2023宁波国际声乐比赛在宁波大剧院正式开赛,国内外选手通过初赛、复赛、决赛三轮角逐最后的奖项。 初赛的舞台设置较为简单,只有一架钢琴伴奏,加上选手本人“肉嗓”演唱,不带额外的扩音效果,完全靠人声表现力征服评委。 根据规则,初赛每位选手需演唱三首歌曲,分别是一首咏叹调(巴洛克时期或17、18世纪海顿、莫扎特等作曲家作品)、一首艺术歌曲、一首歌剧咏叹调。其中歌剧咏叹调的演唱讲究“声情并茂”。从现场情况看,选手们或引吭高歌,或“戏精附体”,贡献了不少“表情包”。 声乐作品应该如何聆赏,对普通大众来说,又当如何分辨其中精彩之处?记者采访了本次大赛评委会主席袁晨野与评委宋波。 声乐:一种世界性的语言 初赛首日,有20名选手率先亮相。莫扎特歌剧中的选段,拉赫玛尼诺夫、柴可夫斯基、德彪西等人的艺术歌曲,罗西尼、瓦格纳、普契尼的歌剧咏叹调轮番登场,堪称高雅艺术的荟萃。 “初赛三首作品,能够看出选手的素养和水平。”袁晨野举例说,第一首咏叹调,定位于18世纪莫扎特以前的作品,比较讲求基本功;第二首艺术歌曲,对象一般是德国或法国的作曲家根据著名诗人的诗歌改编的声乐作品,考验选手的艺术修养,对语言要求也更加严格;第三首歌剧咏叹调,以意大利、法国、德国、俄罗斯、捷克等国作品为主,对选手嗓音要求更高,也要求选手的状态在戏剧情境中,将人物的情绪用声音传递出来。 后者要唱要演,正是声乐比赛诞生许多“表情包”原因。 无论是选手还是评委,来自不同文化的国家,但大家对“声音”的理解非常一致。“这是古典声乐几百年的传统,深深扎根在人心里的标准和素养。在声乐比赛中,‘声音’是一种非常单纯的、世界性的通用语言。”袁晨野说。 多听:走进古典声乐的不二法门 对于宁波来说,国际声乐比赛的落户,更多是为大众走进古典声乐,关注并欣赏高雅艺术提供一个契机。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宋波是第四次担任宁波国际声乐比赛的评委。这些年他见证了宁波从拥有自己的交响乐团开始,一步步推动古典音乐在市民中的普及。 走进古典声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多听”。宋波表示,“声乐都是有歌词的作品,可以从歌词入手,先读懂它的意思,了解它的历史背景,进而查考词作者的生平,搞清楚他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写的歌词;然后需要了解作曲家,比如莫扎特,从他所处的年代到他擅长的领域,他有多少歌曲作品、有多少器乐作品,去了解他的人生经历。西方的每个时代,也像中国的唐宋元明清,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文化、服装,了解越多对这门艺术懂得越多。” 在大众普及方面,宋波建议宁波的音乐会可以设置更多的导赏环节。比如每场音乐会开头半小时在场外设置小型的“序厅”,使观众在对曲目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再入场聆听,或许会达到更好的演出和引导、普及、教育效果。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毕秋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