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秃鼻乌鸦(幼鸟) |
|
大嘴乌鸦 |
|
白颈鸦 |
有一件事情,说来也是奇怪,我关注、拍摄鸟类已有18年了,但这么长时间以来,在宁波竟然极少见到乌鸦。甚至可以说,那种全身黑色的“标准版”乌鸦,我还是上个月才在本地第一次见到,而在外地倒早已见过多次。 1 偶遇秃鼻乌鸦 11月19日清晨,我来到东钱湖环湖北路附近的一块农用地。那地方以农田、水塘为主,面积较大,且依山傍湖,原生态环境不错。一年前,我曾在此地拍到过野鸭与大雁,因此这回再来看看,心想或许能发现较少见的越冬鸟类。 我沿着崎岖的田间道路慢慢行走,边走边用望远镜找鸟。不时有小群的野鸭从附近的水塘中起飞,主要是绿翅鸭、斑嘴鸭、绿头鸭等,均为常见野鸭。路边的灌木与芦苇丛中,则活跃着八哥、棕头鸦雀、棕背伯劳、纯色山鹪(jiāo)莺、北红尾鸲(qú)、褐柳莺等雀鸟。偶抬头,看到一群大雁排成人字形,由南向北飞过高空。虽说看到了不少鸟,但它们都是我以前见过多次的鸟类。我继续独自在旷野中漫步,期待能有惊喜。忽见前方几十米外,有只黑色的鸟飞落到了接近干涸的水塘中,似在觅水喝。当时我想,咦,怎么有这么大的八哥?由于那天一路上实在见到了太多的八哥,所以下意识地觉得那只鸟也是八哥。马上举起望远镜一看,啊呀,竟然是一只乌鸦!这可是我第一次在宁波见到“标准版”乌鸦! 我不敢继续往前,唯恐把它惊飞了。控制住激动的心情,悄悄举起长焦镜头,赶紧先拍几张再说。就这样,边按快门边缓步靠近。它起飞了,好在并没有飞远,而是就停在附近的竹竿顶上。这只乌鸦似乎并不怕人,休息够了就下到地面觅食,我可以从容地拍摄。在阳光下,它的黑色羽毛有时会闪现出蓝紫色的辉光,竟然颇为漂亮。较之于以额高嘴厚为显著特点的大嘴乌鸦,它的额头相对较平,嘴也没那么粗厚,因此我初步判断是小嘴乌鸦。 当晚,经高手指点,方确认这并非小嘴乌鸦,而是秃鼻乌鸦的幼鸟。原来,只有成年的秃鼻乌鸦的喙基上面才秃净无毛,呈灰白色(故名“秃鼻”);而其幼鸟的喙基上面也是有毛的,故容易与小嘴乌鸦相混淆。仔细比较方知,秃鼻乌鸦的额头比小嘴乌鸦要高一些,嘴型也不大一样。 以前,我曾在国内其他地方拍到过大嘴乌鸦、小嘴乌鸦,而秃鼻乌鸦倒还是第一次见到,没想到这回在无意中还“加新”了! 2 天下乌鸦并非一般黑 拍到秃鼻乌鸦后,我马上把这一消息告诉了鸟友李超。两三天后,他也来这地方拍鸟,可惜没有找到秃鼻乌鸦;不过,他没有白来,而是又有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见到了一对黑翅鸢,还有一只白颈鸦!这两种鸟在宁波并不多见,更不用说是在离城区这么近的东钱湖畔。 于是,我又去了那里一趟,如愿拍到了黑翅鸢与白颈鸦。这里单讲后者,因为白颈鸦也是一种乌鸦。 乌鸦,属于雀形目鸦科鸟类。到目前为止,在宁波境内有分布记录的鸦科鸟类有11种。其中,大嘴乌鸦、小嘴乌鸦、秃鼻乌鸦、白颈鸦、达乌里寒鸦和家鸦,这6种可以泛称为乌鸦,在本地都难得一见。另5种分别为松鸦、红嘴蓝鹊、灰树鹊、喜鹊和灰喜鹊,它们的外观与乌鸦相差较大。 上述6种乌鸦,大嘴乌鸦与白颈鸦属于在宁波四季常在的留鸟,小嘴乌鸦、秃鼻乌鸦和达乌里寒鸦均为宁波的冬候鸟,而家鸦属于“迷鸟”(即“迷途的鸟”,在浙江原本没有分布,在2021年才首次被发现)。大嘴乌鸦、小嘴乌鸦和秃鼻乌鸦属于很典型的乌鸦,它们羽色全黑、叫声粗哑,符合人们对乌鸦的传统认知;它们的外观也颇为相似,若不仔细分辨,还挺容易弄错的。 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严格说来还真不对,白颈鸦即是一例。顾名思义,这种乌鸦的脖颈是白色的,其余羽色全黑。近年来,白颈鸦的种群数量有减少的趋势。我上回在宁波见到白颈鸦(也是我第一次见到这种鸟)还是在2006年6月,地点是在奉化大堰镇下游的溪边。这种鸟比较喜欢在溪流或河滩附近的开阔地觅食,相当少见。 在宁波,还曾发现过一种“更白的乌鸦”,即达乌里寒鸦,目前在宁波的记录比白颈鸦更少。2011年深秋,鸟友老钱在慈溪的杭州湾海边,偶然拍到这种黑白分明的鸟。它不像普通的乌鸦那样全身黑色,也不像白颈鸦那般套了一个白色颈圈,而是后颈、胸腹部均有大片的白色。这是难以错认的达乌里寒鸦——这种鸟在我国北方为较常见的留鸟,有少量个体会在华东越冬,但在浙江非常少见,在宁波则是第一次被记录到。 总而言之,在宁波,乌鸦确实不常见。不过,在省内有些地方,乌鸦并不罕见。比如,近几年,在绍兴和湖州,每年都有大批的秃鼻乌鸦前来越冬。 3 被冤枉的“乌鸦嘴”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讨厌乌鸦,说什么“乌鸦嘴、不吉利”,而对喜鹊青眼有加,早晨若听到喜鹊在叫,就喜上眉梢,说“开门见喜,大吉大利”。但普通人不会细究,喜鹊跟乌鸦其实是“一路货色”,即同属于鸦科鸟类。而且,鸦也好,鹊也好,都属于生性吵闹的鸟类,叫声均为粗哑的“咯喀”声,而且其他方面的习性也颇为相似。那么,为什么喜鹊的叫声就比乌鸦的受欢迎?恐怕“以貌取鸟”是最合理的解释了。 其实,不大受人待见的乌鸦属于高智商的鸟。大家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并非凭空杜撰,科学实验证明,乌鸦确实会使用工具来获取食物。 另外,在很久以前,乌鸦并没有被人们视作不吉利。《诗经·小雅·正月》中有这样的诗句:“哀我人斯,于何从禄?瞻乌爰止,于谁之屋?”乌,即乌鸦,古人认为乌鸦喜欢群集于富人之屋。上述诗句大意是:“可怜我们这些人啊,何处去求福与禄?看那些乌鸦,究竟停栖在谁家?”言下之意是,天下已乱,大家不知去何处寻找安稳与福禄,故十分迷茫痛苦。有的人把“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解释为“看乌鸦停在谁家,灾祸就会降临到谁家”,是不对的。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观察乌鸦等鸟类的种群数量以及分布区域的变化,倒是具有较大的生态意义。比如说,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级,在短短十几年间,白颈鸦从“无危”物种被调整为目前的“全球性易危”物种(如果数量再少下去,那就会成为“濒危”级);这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由于人类的不断开发,白颈鸦所偏爱的开阔河滩之类的环境在减少。导致其栖息地日益萎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