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振琪(右四)和团队成员一起。 |
在镇海,说起七代行医的中医世家张家,几乎家喻户晓。张家的家学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嘉庆年间,如今在镇海区中医医院坐诊的,则是张家第六代传人张振琪和第七代传人高羽迪,经常有不少患者慕名从外地远道而来。2021年,张振琪入选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成立张振琪工作室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整理传承老一辈名家的学术经典,造福更多的甬城百姓。 失眠患者曾痛苦到要轻生 如今抗焦虑药停了身体也好了 每次半天门诊限号80个,在镇海区中医医院张振琪的中医门诊,每逢开诊时,诊室外等候的患者总是满满当当,有不少患者从台州、舟山等地远道而来。 “张医生,我现在能睡好了!”一位22岁的小伙子坐到张振琪面前。原来,年纪轻轻的他,去年“阳”了之后落下了失眠的毛病,整夜睡不着,导致小伙子精神差、没力气,工也打不下去。1年多来,小伙子看了不少专科,中药西药吃了一大堆,但一直没有治好。来到张振琪的门诊后,吃了几周中药,他的睡眠明显有了好转。 失眠患者是张振琪门诊里比较多的一类,让她印象最深的,是6年前一位来自舟山的50岁女患者。“她第一次来我门诊的时候,面色、眼圈发黑,人很憔悴,一说起自己的病,眼泪就往下掉,因为患了这种病,好几次都不想活了。”张振琪说,那位女患者甚至出现了焦虑的情绪,一直在服用抗焦虑的药物,十分痛苦。 张振琪通过望闻问切,判断这位女患者是因为肝气郁结导致的抑郁。在她的精心调理下,一个月后,患者的睡眠有所改善;三个月后,患者成功停用了抗焦虑药物;半年后,患者的睡眠好了,脸色和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像变了个人。如今,每到换季的时候,患者都会专程从舟山赶来,找张振琪继续调理身体。 父辈祖辈传承的经验方 是最宝贵的财富 七代传承的中医世家,留下了不少宝贵的财富。一些经过祖辈、父辈在临床多年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药方,如今仍在造福患者。 几天前,一位饱受湿疹折磨的18岁小伙子来到张振琪的诊室。伸出双手,只见他满手水泡,脚上也是一样。“手上很痒,抓破了还会痛,用了很多药膏都没用。”小伙子的家人十分着急,上高中的他因为这种病,手握不了笔,已经影响了学习。 张振琪为他开出了当年为父亲抄方时记下的一个湿疹经验方,然后根据小伙子的体质做了微调。吃了3天中药后,小伙子手上的水泡就消退了,家里人直夸神奇。 “这个湿疹方子只有五六味药,很便宜,不少患者用了,效果都不错。”张振琪说,这些老方子凝聚了张家几代人的智慧,用药不落窠臼,像湿疹方中秦艽这一味药的用量,就只有正常用量的三分之一。 在西医不发达的年代,老百姓有什么病首先想到看中医,像胃出血、胆结石等如今主要靠外科方法治疗的疾病,张家也有不少经验方传承下来。 不久前,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为黑便找到张振琪的门诊,他的大便潜血有三个加号,但老人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不想做胃镜之类的检查和治疗,坚持要看中医。 “我当时和老人说了,治疗胃出血的方子是有,你可以先尝试吃3天看看,但如果在服药过程中有加重或其他情况,还是要及时到医院去就诊,不能耽误。”张振琪说,她给老人开了父亲传下来的治疗胃出血经验方,吃了3天中药后,老人的大便转黄,去医院化验,潜血竟完全消失了。 传承家学并非一成不变 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 张家第一代中医张立魁早在清嘉庆年间就开始行医,张振琪的父亲张鸿宾、祖父张子平也都是镇海名医,他们和其他两位医生一起创办了如今镇海区中医医院的前身——镇海城关联合诊所。如今,行医40多年的张振琪作为第六代传人,正手把手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女儿高羽迪和工作室的其他弟子。 “时代在变,病种在变,我们在传承老一辈学术精华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肝胆疾病是张振琪擅长的领域之一,但她发现,随着外科微创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如今像胆结石这样的疾病,很多患者已经没有耐心通过吃3个月又3个月的中药来治疗,更愿意采用立竿见影的外科治疗方式。 如今,在张振琪的门诊,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代谢紊乱和脂肪肝导致肝损害的患者越来越多。“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少有老一辈的经验可供借鉴,主要靠自己的临床积累和摸索。”张振琪说,只有继承而不泥古,才能让中医学与时俱进,更好地服务患者。 “我外公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得——要想做一名好医生,就要把白大褂坐破。”高羽迪说,在她看来,这句祖训是告诫后辈,医生是一份需要沉下心来用心钻研、勤勉坚守的工作,容不得一丝马虎。 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孙妃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