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都市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3年12月27日 星期三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28岁开始
她成了村里老人的“共享孙女”

叶香玲(左)陪老人玩翻花绳。

    冬至的早晨,气温只有零下三四摄氏度。4时许,余姚市三七市镇幸福村的叶香玲早早起床,顶着寒风去地里拔了白菜、芹菜等,又到菜场买了肉,洗净剁好。和小伙伴们忙活了5个小时,终于把上百盒饺子做好送到了村里老人家中。

    对于36岁的叶香玲而言,这只是她日常照顾老人的一个缩影。从28岁起,她开始照顾村里的孤寡老人,这些年来,她成了38个老人的“共享孙女”。

    带儿子去了敬老院后,她决心照顾村里孤寡老人

    叶香玲和老人结缘是在2015年。

    当时,她带着读幼儿园的大儿子,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去敬老院慰问活动。在这里,她看到了一些孤寡老人的真实生活状态:有的老人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生活不能自理,言语之间他们自己都嫌弃自己。还有一个老爷爷坐在室外晒着太阳、仰着头看着天,眼里没有任何光泽,怎么搭讪他都不愿意说一句话……从敬老院回来后,叶香玲心里特别沉重,她就想着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为身边老人做点事情。

    村里有个92岁的独居老人叫翁雪珍,有点小中风,还有高血压,经常腰腿疼。前些日子老人测血压,收缩压高达180,舒张压100。叶香玲专门去请了卫生院的医生上门检查,给老人配了药。没过几天,老人便秘了,叶香玲又买了香蕉给老人蒸来吃,还从家里拿来人参果,而这也是老人第一次吃人参果,老人开心地笑了。

    在村里,74岁的叶维华和73岁的董藕芬夫妻也是叶香玲关照的重点。叶维华身有残疾,站不起来,只能与轮椅为伴。而董藕芬耳朵不太好,叶香玲就经常去帮衬他们。2021年台风“烟花”来袭,连续的强降雨威胁到了幸福村,为了保障两位老人的安全,叶香玲和村干部一起将他们背到了村文化礼堂的三楼进行安置,给他们准备好干粮让他们平安度过汛期。

    叶香玲的手机备忘录里,记录着老人的讯息,每提到一个,她都能准确地说出老人的性格和习惯:91岁的邱爷爷会经常性失眠,最多的时候一天曾吃过7片安眠药;90岁的张金才爷爷身体硬朗,性格开朗,但前不久患了带状疱疹,也不能大意……

    破解老人“孤独”难题,欢声笑语重现

    在与孤寡老人接触的过程中,叶香玲发现他们每天待在空荡荡的房间里,独自与生老病死对抗。在一成不变的日子里,他们最渴望能有人来陪伴自己。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叶香玲向村委会建议多开展活动,吸引社会各界与老人一起共同参与,给他们的生活增添新鲜活力。

    叶香玲的建议得到了村委会的支持。彼时,幸福村为了照顾好老年人,还推行了“贴隔壁”照顾孤寡老人的计划,组织了一些社会机构和公益团队每月为老人们上门服务。而叶香玲的想法则丰富了助老内容,双方一拍即合。

    2023年年初,叶香玲和村里谋划搞一场“返老还童”的活动。老人们都是有童心的,在平时和他们谈天时,老人说得最多的就是当年的趣事。而在活动现场,老人们说起这些往事的时候,眼睛里都冒着光。

    那天,村里有20多个老人参加活动。他们系上了红领巾,聚精会神地玩起了游戏。最后,当老人们排成一排掷出手中的纸飞机时,大家都笑得乐开了怀。很多老人活动之后都表示:“这个活动好,希望以后多参加。”

    于是,“六一”儿童节,他们又联系幼儿园,把老人接到幼儿园和孩子一起联欢;到了中秋节,社区开展了佳节庆团圆的活动,让老人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月饼;重阳节开展了“不管几岁,快乐万岁”活动……

    从28岁到36岁,在助老的路上已经走过了8年,她还要继续走下去。继2021年考取老人照护职业能力证书后,今年叶香玲还专门去学习了急救知识,考取了红十字救护员证,她希望在老人需要的时候能够给予更专业、更周到的帮助。

    记者 张晓曦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