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都市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1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动漫+百科”

这位女教师用艺术传递 中华文化之美

杜莹(右二)和她的团队。 受访者供图

    西汉小姐姐的衣衫可以塞进火柴盒;秦朝这个超级牛的班级,谁是体育委员?优秀楼盘莫高窟的户型请了解一下……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的杜莹老师,用漫画形式把秦皇汉武、钟鸣鼓乐等历史知识融入一个个精彩有趣的故事,得到了几百万读者的喜爱。

    这些年,杜莹带领团队用“动漫+百科”方式解码传统文化,创作了43部优秀图书,与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等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近百件,其中“夏小满——文博历史新表达的创新者”项目获全国金奖、最佳创意奖,团队还利用专业技能助力乡村振兴和西部地区文旅发展。近日,记者采访了杜莹。

    创作特色书籍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

    杜莹从事艺术史教学十余年。授课时,她发现不少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有限,对中式审美一知半解。“中华民族如此灿烂的文化瑰宝,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学业而去恶补,是非常可惜的。”杜莹说。

    2018年暑假,杜莹带着上小学的女儿,在20天内逛了18家博物馆。她觉得,文物放在博物馆里过于冷清,平铺直叙又晦涩难懂的历史知识对孩子太不友好,“必须了解它所承载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历史事件,才能让文物‘活’起来。”

    于是,她决定用“动漫+百科”的方式,讲述国宝及其背后的故事,《漫话国宝》系列丛书应运而生。该套童书立足于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向读者解读中华文化瑰宝,培养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目前已出版12册,加印7次,发行量超100万册,版权输出香港中华书局,电子版本上线美国OverDrive,面向84个国家和地区65000多所图书馆输出中国传统文化。

    这些年,杜莹带领团队一共创作了43部优秀图书,以通俗易懂又有趣好玩的方式,在儿童群体中传播推广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二十四节气地板拼图大书》,受邀参加博洛尼亚世界童书展,受到中国外文局副局长王刚毅肯定;《二十四节气的味道》将节气与传统饮食、食育教育相结合,入选2019年度“羊城十大好书”;《宁波A-Z》《宁波0-1000》等绘本,展现宁波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域特色,培育孩子爱国爱乡之情。

    探索文博经济新形式

    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之美

    杜莹还积极探索文博经济新形式,与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典籍博物馆、敦煌文创集团等合作,设计开发近百款文创新产品。《百子图》《西游记》《庆赏升平》等作品入选全国百佳文创;《留念敦煌》艺术宝盒,飞天、藻井等系列的儿童文创玩具,时任敦煌市委书记陈炎人曾直播带货,后作为优秀案例收录于《中国文创典鉴2020》。

    除了线下创作,杜莹还致力于打造各类融媒体产品,开展传统文化的线上传播与大众文化素养的教育。2016年,她带领学生团队创建公号“朝画夕食”,以中华传统美食和亲子食育美育为主题,拍摄上百个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1000万次。在中国大学慕课开设《国宝漫画说》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线上课程与视频影响受众上千万人次。

    2021年,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杜莹带领团队斩获全国金奖、最佳创意奖。“夏小满——文博历史新表达的创新者”项目通过图书、文创礼盒以及音频视频的多感官互动形式,向全世界的孩子传播中华文化之美。

    “科技兴国,文化亦能强邦。我希望通过创新文博历史的表达方式,把传统文化的种子种进每个孩子心里。”杜莹表示。

    带领学生投身公益

    助力东西部协作与乡村振兴

    近几年,杜莹忙着带领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利用专业技能助力乡村振兴。主持市级传统文化科普基地“传声童”,以趣味的课程、生动的互动讲座、灵活的流动科普展走进学校、社区和农村文化礼堂。目前已开展线下课程80多堂、讲座100多场、流动科普展近20场,足迹遍布7个城市、36所小学、25个乡村。

    2023年,她带领团队多次前往四川凉山喜德县采风。当年4月底,杜莹和团队成员第一次来到凉山,有感于彝族人民的质朴,醉心于非遗工艺的精美与匠心,返甬后,团队向当地捐赠了《漫话国宝》《妈妈别慌》等系列绘本,杜莹也参与了《大山的孩子大海的梦》公益童诗集的插画工作,与凉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十多天的深挖与研究后,团队设计出一组融合各角度喜德特色的男女生IP形象。“我们在作品中加入了马牙纹、索玛花的元素,按照符号学逻辑,解读并二次创作其意蕴,融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Q版二头身卡通小人。”杜莹谈到,为了更完整地呈现凉山风貌,团队浓缩了结婚、农忙、学彝文、火把节、制作漆器、染布、马场、喂鸡、山川湖海、住房建筑10个综合场景,IP形象也相应在动作、服饰中进行艺术夸张与调整,创作出一套凉山特色IP场景图,构成民族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连接。

    去年8月,团队成员再次来到凉山,深入了解了基层建设者对于喜德县的未来规划及当地文旅发展的需求,双方打算从旅游路线开展规划,设计旅游手绘地图、旅游手册,创作彝族故事绘本、农特产包装设计等文创产品。

    “凉山彝族文化是一把承接传统与现代的双面镜,我们想用好这面镜子,结成外来旅行者与本土文化之间的纽带,以作品之力,让凉山之美为更多人所知。”杜莹说。记者 陶倪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