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读宁波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1月07日 星期日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博策展人导览 “古代中国文明”特展

现场解读青铜器“密码”

    作为宁波本地重量级的跨年大展,由宁波博物院联合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古代中国文明展:礼制·信仰·多元性”特展已开展一个月。

    1月6日,为了让大众更深入地了解展览内涵,上海博物馆青铜部研究员、策展人韦心滢应邀做客宁波博物院东方讲坛,给大家带来一场深入浅出的青铜知识普及讲座。

    当天下午4点,韦心滢还与宁波晚报记者在展厅完成了一场1个小时的导赏直播,选取重点展品,详述策展理念与展览逻辑,梳理展品背后的历史脉络。

    青铜器背后的“密码”

    “中国地域辽阔,环境复杂,文化传统多样,各区系类型文化在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便会产生各有特点的文明因素。”韦心滢在讲述策展背景时说,“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以‘满天星斗’来形容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慢慢地,多元文明融为一体,迎来大一统的秦汉时期。”

    韦心滢以青铜器铭文和类型为区分,通过王权国家、器以藏礼、字里乾坤、生死崇拜四个板块“讲故事”。

    “大家都听过一个词叫‘问鼎中原’,鼎是实用器,主要用来煮肉;青铜斝最早见于二里头时期,是一种酒器,盛行于商,西周之后逐渐被其他酒器取代;觚和爵是商代最重要的酒具礼器组合,商人重酒,铸造了大量与酒有关器物……”

    “青铜器是做什么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器,要么跟战争有关,要么跟祭祀有关。统治者利用祭祀的合法性,来维护他们统治的秩序。”韦心滢说,“爵,以前大家认为是喝酒的,后来,在考古发掘中发现其底部有加热现象,说明它同时还是温酒器;而爵上双柱的作用,目前仍然不清楚,需要后人研究。”

    展柜里的“员方鼎”并不起眼,却是一级文物。“方形器一般比圆形器主人身份高。这件器物看起来不大,重要性在其铭文。‘员’是一个人的名字,王让‘员’来管理狩猎时的猎犬。”韦心滢解释,当时,打猎有军事宣誓的意味,甲骨文里有大量王去打猎的卜辞,实际上是说,这些地方都是王的领土。而青铜器上,关于王打猎的铭文不多,总共也只有两三件。

    商人重“酒”,周人重“食”

    青铜器也是身份等级的象征。当时,青铜礼器一般为王室与上层贵族使用,其数量和组合关系可以划分权力与社会地位。

    “商人墓葬中,觚和爵往往同出,且是等量配对出现,都是酒器。数量越多,墓葬等级越高。”韦心滢说,“但我们知道,商也是因‘酒池肉林’而亡国,可见饮酒误事。后世,周人将商人重酒的礼制进行转化,变为‘重食’,以鼎、簋这一套食器组合为尊。”

    展厅里的史颂鼎、史颂簋就是这样一套组合。其中,“史”是官职,“颂”则是名字。

    周人还发明了列鼎制度。用纹饰一致、大小不一的一套鼎显示地位。《春秋公羊传》里说:“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看鼎几个一套,可以判断他是什么地位。比如展厅的一套变形蟠龙纹鼎,一共是5个,可知主人应是一位“卿大夫”。

    周朝出现的食器还有盨、簠,都是盛放黍稷稻粱之器。展厅里有一件“陈侯簠”,读铭文可知是陈侯给女儿准备的嫁妆。另有一件“许子妆簠盖”,铭文记录了许国之女孟姜,与秦国嬴姓女子一起出嫁的故事。两个女子嫁给同一个丈夫,内容比较罕见,也很难得。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2024年3月3日。

    记者 顾嘉懿 通讯员 项聪颖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