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都市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1月18日 星期四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份报道“宁波桥”通车的《东南商报》

老人珍藏了9年

潘桃香(左)和赵杰的合影。
老人珍藏9年的《东南商报》

距离捐建“宁波桥”已经10年了,这两天本报开通热线,诚邀当年的爱心人士,一起讲讲那个温暖的故事。

“当年报道‘宁波桥’通车的报纸,我一直珍藏着呢!”1月16日下午,记者接到宁波老人王幼雯的电话,她有些激动,“我一直想去一趟贵州,看看阿拉宁波人捐建的‘宁波桥’现在怎么样了,那里的孩子都好吗?”

那份《东南商报》,她珍藏了9年

王幼雯今年78岁,是2014年参与捐建“宁波桥”的爱心人士之一。

她也是本报热心读者,每天雷打不动要读书看报。以前看《东南商报》,现在看《宁波晚报》。当年捐建“宁波桥”的消息,她就是从报纸上得知的。

“贵州从江县加榜乡的这些孩子太不容易了,上学竟然要蹚水过河,看着那张照片都让人心疼。”2014年8月,在《东南商报》上读到这篇新闻时,王幼雯已经退休了,就想着力所能及帮帮这群孩子。她捐了1000元,算是一份小小心意。那段时间,她每天都会翻看报纸,了解捐款的进度。

“真没想到,7天里就捐款了70多万元。”老人说,建设这座桥只用了4个多月时间,那份报道“宁波桥”通车的报纸,她特意留了下来,这些年一直珍藏着。

老人珍藏的那份报纸就是2015年1月19日的《东南商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宁波桥通车啦》的报道。报道中说,苗寨的男子吹起芦笙,妇女和孩子穿上了艳丽的民族服饰,如同过年一般。大幅照片里,孩子们的笑容如此灿烂,他们终于告别蹚水过河的日子了。

“一直惦记着那里的孩子,想去贵州看看!”前阵子,王幼雯还无意间和朋友提及,有机会想去贵州走一走。

这几天,我们陆续听到很多亲历者讲述“宁波桥”的故事。当年有人拿出钱,匆匆转身离开,说什么都不愿留下姓名。当年有位老人找到报社,摸出有零有整的300元现金,一定要交给记者。当年有一个老先生被记者称为“兜底先生”,他说:“如果捐款不够,我愿意把剩余部分补足,确保‘宁波桥’能造起来。”

76岁的朱成康昨天打进热线,他是小港街道衙前村人,当年捐了3300元,刚好是他两个月的退休金,“孩子们太苦了,我们都应该出一份力!”他说。

“我是宁波人‘养’大的孩子”

“我今天在县中心幼儿园汇报年度工作,明天先到贵阳,晚上就可以到宁波了。想着能见到宁波的亲人,很激动!”1月16日下午,身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的潘桃香正忙着出行前的准备。她将作为从江县村民代表来到宁波,参加由宁波市江北区壹行人公益发起的慈善盛典。

“我和宁波的缘分不仅仅是从‘宁波桥’开始的,我还是宁波人‘养’大的孩子。”讲起与宁波的缘分,潘桃香颇有感触。2006年,宁波举办“甬黔携手·万人助学”活动,潘桃香就是其中的一名受助者。“读小学的时候家里特别苦,就想辍学外出打工,是宁波的一位姐姐资助了我,让我可以完成学业。如果没有宁波爱心人士的帮助,我可能跟同龄的姐妹们一样,正在外面辛苦打工挣钱养孩子。”回想当年,潘桃香无比庆幸。从小学开始到毕业,她一直在宁波人的呵护下长大。

“2017年我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后,回到大山,成为一名幼儿教师。但我和宁波的缘分还在继续,这些年,我们幼儿园年年都会收到来自宁波的爱心包裹,从围巾、袜子到羽绒服、鞋子,孩子们一直在爱心和呵护中长大,‘宁波’应该是除了家乡,他们最熟悉的名字。”潘桃香说。

她还表示,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宁波”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加榜乡的‘宁波桥’,我因为工作走过很多次,孩子上学、我们上班、村民往来都特别方便。每次从桥上经过,心里都感觉暖暖的!”潘桃香透露,她这次还准备了锦旗,打算送给宁波市壹行人公益机构和高新区实验幼儿园,感谢他们的关心和帮助。

“明天,被宁波人呵护长大的女孩要去宁波啦!很期待,又紧张!”潘桃香说。

记者 薜曹盛 张海玉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