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1月1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定格!
2023年北仑慈善
那些感动瞬间

佚名、傅励奋、马昌亮、丁明波、王善明、王正佑……在北仑区慈善总会2023年的捐赠名单中,有很多熟悉的名字,这是一群慈善的“老朋友”,他们抱着最为单纯而朴素的想法,这些年坚持做着同一件事——捐出一份爱,帮助更多人。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每一份爱心背后,都是一心传递大爱的坚持。他们将慈善融入日常生活,这份可贵的“平凡”也正在影响着更多人。

隐姓埋名14年的“佚名”

2023年12月14日,北仑区慈善总会又如期收到了“佚名”的500元爱心捐款。

14年、153条捐赠记录、64800元捐款总额,北仑区慈善总会存有一本特殊的档案册,里面保存的是“佚名”每次捐款之后,慈善总会为其开具的捐赠发票。每一张发票,都见证着“佚名”的爱心善举。

“佚名”最早一笔捐款是在2010年4月,为青海玉树地震捐赠200元。从2010年7月开始,北仑区慈善总会每个月都会收到“佚名”的捐款,汇款单“用途”一栏一律备注为“退休金”,且捐赠遵循一定的规律:捐赠时间基本在每个月的10日前后,捐赠金额逐年递增,中间偶尔会有一两次间断,但如果哪个月没有汇款,那么下个月一定会补上,即同一个月份会出现两笔汇款。

14年来,“佚名”多次被评为北仑区“慈善先进个人”“道德模范”,这些未被认领的荣誉证书和奖杯,也一直保存在慈善总会为佚名专设的档案柜里。

“佚名”坚持行善的行为,与“顺其自然”如出一辙,因此,这位爱心人士被媒体喻为北仑的“顺其自然”。受“佚名”捐款的事迹影响,在每年的“慈善一日捐”活动中,北仑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匿名或化名的爱心人士。

傅励奋:耄耋老人的报恩之路

2023年5月,家住北仑大碶的88岁傅励奋向北仑区慈善总会捐款3万元。她从2012年开始坚持捐款,至今累计善款金额已达15万元。

傅励奋退休前是一名老师,从教40年,她的丈夫王奕财在世时,夫妻俩每年捐款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只为“报恩”。2009年10月5日,傅励奋与老伴住在周隘陈村的老房子里,对门租户的房子着火烧到了她家,木结构的房子烧得最后只剩下一个空架子。

突逢大难,大半辈子的心血全没了,两位老人沮丧不已,可大火无情人有情——亲朋好友送来锅碗瓢盆、衣服、被子等生活物资,傅励奋所在的学校退休教师协会、北仑武术协会大碶分会组织捐款捐物……四面八方涌来的爱心,为他们搭建起了一个有温度的家。

从那以后,两位老人就一直记着这份恩情。2012年,他们向高田王社区老年协会捐款6000元,之后老年协会每年都会收到他们的心意。夫妻俩平时省吃俭用,从不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钱,可对于捐款这事儿,却是每年心照不宣的约定。近几年,他们还把爱传递给孩子们——通过北仑区慈善总会定向资助北仑区实验小学、博平小学、大碶小学的困难学生。

这些年一共捐了多少?老人从未计算。傅励奋清楚记得15年前受助的点滴,却不曾去记自己付出了多少。她说,虽然老伴不在了,但这件事她还会做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回报当年遭逢绝境时收到的恩情。

马昌亮:连续捐款15年

2023年12月19日,北仑区慈善总会办公室走进一位风尘仆仆的中年男人,手里拎着一个不起眼的塑料袋。“这是我今年的一点心意,也不多。”他微笑着从塑料袋里取出8万元现金放在桌上。

这不是男子第一次捐款:2008年汶川地震,他向北仑区慈善总会捐了5000元赈灾款,此后每年,他总是准时出现。一开始,他不肯留下姓名,也不想开发票:“捐就捐了,我个人不用抵税,税收也是国家作为民生之用,都是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每次捐款时,他都非常低调,话不多,在认真听完慈善总会负责人汇报善款的使用方向后,便匆匆离开。

北仑区慈善总会多次走访街道和霞浦商会,才了解到他的基本情况:他叫马昌亮,在北仑霞浦开着一家规模不大的塑胶模具厂。

马昌亮是霞浦朱塘村人,20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自主创业,并凭着勤于钻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扩大生意规模。平时生活特别节俭,但在行善这件事情上,马昌亮却不假思索,除了通过慈善总会捐款,他也向朱塘村老年协会捐赠,还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坚持捐款5年之久。

近几年,马昌亮的慈善捐赠金额也越来越大,从最初的每年1万元、3万元、5万元,到现在的每年8万元,15年来捐款累计达70万元。

顾英香:91岁阿婆捐出13万元

“我这里有4万元,通过村里老年协会,给老年人买点米和油吧。”2023年10月23日一大早,在北仑区宗瑞医院康养楼,91岁老人顾英香展开一张报纸,里面装着4万元现金。北仑区清泰社区横山经济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顾志浩上门慰问顾英香老人,却没想到收到了这样一份心意。

顾英香1931年出生在宁波,29岁时跟随丈夫到上海谋生,一去就是60余载。前几年,老伴去世,儿孙都在国外工作,思乡情切的她卖掉上海的房子后,回到了故乡。

为何会想到捐款?顾英香说:“孩子们现在都工作了,过得挺好,我又有退休金,生活好了,就想帮助其他有困难的老人。”

除了此次给横山经济合作社捐赠的4万元,她还给青林村捐了9万元:“我老伴是青林村人,那个村有600多位老人,人多,就多捐一点。”

这并非是顾英香第一次献爱心。定居上海时,她记不清有多少次伸出援手,洪涝、地震、雪灾,每次捐款,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

她多次提到,自己捐的钱只是“一点点,不好跟大老板比”,但在旁人看来,爱心本无价,更何况这并不是“一点点”。

记者 王思勤 通讯员 吴秀琴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