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上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1月21日 星期日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人看《繁花》,心绪千丝万缕

□丹虹

再回首,《繁花》已恍然若梦。

30集电视剧意犹未尽,转身从书柜里抽出《繁花》原著。扉页上金宇澄老师的签名时间是2015年4月10日。

那天,镇海培菊图书馆举行开馆仪式,有一场当红作家金宇澄漫谈《繁花》创作的讲座。前一晚临睡,我偶尔看到镇海那边发的信息,便随手把链接转给女儿,问去不去。她回复:金宇澄?来镇海讲座?咋回事?去去去!她回应之积极令我略感意外:你知道《繁花》?她回复:废话,版权都被王家卫买去了。

于是,早上先去宁波书城买书,然后前往老家镇海。

新开的图书馆位于镇海新城行政中心商务核心区,与市民广场连成一体,属于镇海文化艺术中心东大楼,是新城亮丽的文化地标。这座富有海洋文化气息的图书馆,因由包玉刚先生胞妹包素菊和夫婿张培明捐资1000万港币,于是取其两人名字各一命名。

那天,金宇澄就在这环境清静、设施先进的图书馆里讲自己在“弄堂网”上开贴写上海故事的经验,给老少文学爱好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启迪。记得他在谈到《繁花》一书时,令人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向传统致敬!”

七年后,当看了电视剧《繁花》之后,才真切感受到这句话的内涵。也许,金宇澄到镇海培菊图书馆讲《繁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他应该也没想到这个图书馆捐助者及其家族的创业足迹日后会在王家卫导演的《繁花》剧中得以悄无声息地融合,就像“宁波帮”这个词在《繁花》中未曾出现,却让人感觉其无处不在的精髓。

当然,生活归生活,小说归小说,剧本归剧本,最后经王家卫导演精心加工打造后呈现给观众的电视剧《繁花》已羽化成蝶。回溯艺术之源,用我女儿在剧评《繁花落尽见众生》中的话来说:“王家卫像阿宝一样在上海长租一家酒店的房间,神龙见首不见尾,在房间里把黄河路的资料堆得比山高,招来各路神仙高人出谋划策并厚着脸皮榨干他们毕生存货,就像在片场榨干每一位演员。”试想,在这种掘地三尺地毯式搜索淘宝中,曾经在上海滩金融商贸史上留下过痕迹的人谁逃得过?何况赫赫有名的包氏家族。

“船王炒饭”是王家卫的隐喻,用爷叔的话点破:“华人船王里面大部分都是宁波人,全都喜欢家乡味道。”宁波下饭乐胃,老底子宁波人特别怀念。我曾两次采访包玉书先生。一次是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举行奠基典礼,老人作为捐赠者成了我的采访对象。乡音难改,包先生是一口地地道道的宁波话。当我历数他对家乡所做的一件件事时,老人摆摆手,叫我别提,说自家人做些事应该的。后来,纪念馆开馆时,老人又来了,他说是要常回家看看呀。那次,在下榻的招宝山宾馆,老人点的几个菜是:冬瓜、毛豆、芋艿……

作家毛尖,曾在《我们宁波人吃鱼长大的》一文中写道:想起读大学离家时,外婆在大门口跟我说,想家了就买条鱼吃,都是从这里游过去的。就觉得生为宁波人,便注定要吞吐大海的消息。

宁波人解乡愁的通行码是吃。“无宁不成市”,老上海宁波菜馆“状元楼”就有多家。除了吃,宁波人对穿也别具匠心,从前红帮裁缝撑市面,不然宝总哪来如此显腔调的三件套。

说起来,祖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也在上海锦江饭店谋生,他过世早。幼时,我跟祖母去上海,最好奇的是第一百货商店的电梯,我上下来回要转几趟才肯息;还有在淮海路亲戚家住宿,抽水马桶总要多拉几下。到了花样年华,逛南京路最大的愿望就是买衣裳。回来,穿着好看的衣裙步行在小城里,感觉就像走时装秀。

上世纪九十年代,可谓是人生的流金岁月。如今借着《繁花》的光影重温往昔,说不尽的千丝万缕。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