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漆觚。 |
|
余姚杜义弄汉六朝遗址发现的水井。 |
|
铜钱窖藏坑。 |
|
奉化陈王遗址良渚阶段墓葬。 |
昨天下午5时,2023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名单在杭州公布。经过一天半的汇报角逐,宁波奉化陈王遗址、余姚杜义弄汉六朝遗址(原称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汉六朝遗址)两项上榜。 这两处遗址分别有什么特色和亮点?相关项目负责人一一作了解读。 奉化陈王遗址:集中发现19座良渚时期墓葬 2017年开始,宁波考古人在奉化江支流汇合处先后开展了7次考古发掘,陈王遗址是第8次。 据宁波奉化陈王遗址现场负责人丁风雅介绍,陈王遗址经过7个月的发掘,一共清理了5个时期的77处遗迹。 “此次发掘比较重要的是,发现了19座良渚阶段的墓葬。在数量上是以往7次发掘的总和。”丁风雅说。 这些墓葬采用长方形竖穴浅坑墓,单人仰身直肢葬。此次发掘的19座墓葬中的11座保留有棺底板,4座既有棺底板,也有棺盖板。随葬品一般置于脚端,器类有常见的陶釜、陶豆组合,也有石器、玉器。特殊的是其中的2座墓葬,随葬有漆觚,在宁波地区良渚阶段墓葬中尚属首次发现。 漆觚是先秦时期一种重要的漆器种类,但不易保存,考古发现中常只有漆痕。觚作为一种酒器,在青铜时代比较常见。此次宁波发现的漆觚为研究该器型在长江下游区域流布提供了新的案例。 在发掘过程中,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还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共同开展了动物考古、环境考古、古DNA考古、树种鉴定。动物考古结果表明,猪中有4例属于0-4个月的幼崽,“推测可能存在家养行为”;墓葬棺板属于樟属,和附近奉化顾家庄遗址中河姆渡文化四期的墓葬棺板一致。 2022年,奉化方桥街道的顾家庄遗址曾发现12座河姆渡文化四期的墓葬。陈王遗址与之在墓葬形制、葬式、头向、随葬品及摆放位置、棺具树种选择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延续性。“反映出河姆渡文化对后期的宁波史前文化影响还是比较深远的,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方面。”丁风雅表示。 陈王遗址是宁波奉化江流域发现的又一处比较典型的平原低地遗址。截至目前,该地区一共发掘、发现了34处遗址。陈王遗址的特点在于出土了比较丰富的良渚文化中晚期遗存,“比以往都更丰富”。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宁波地区良渚阶段的墓葬与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随葬品风格,仍体现出不同样貌,有专家建议对相关谱系做出区分。 余姚杜义弄汉六朝遗址:讲述余姚的“城南旧事” “余姚一小学发现汉六朝遗址”的新闻在去年引发了较大的关注。 该遗址的年代以汉代为主,保留有部分六朝时期的地层堆积,出土的铜钱窖藏坑、水井群、青铜联枝灯都较有代表性。 该遗址与2020年发掘的余姚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一样,都位于余姚城南。有意思的是,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汉六朝遗址中几口填埋井的情况可以与文献记载相对应。 据项目负责人许超查考,这一情况可能与南朝后期的侯景之乱以及后续引发的事件有关。 《陈书·陈宝应传》说:“东境饥馑,会稽尤甚,死者十七八,平民男女,并皆自卖,而晋安独丰沃。(陈)宝应自海道寇临安、永嘉及会稽、余姚、诸暨,又载米粟与之贸易,多致玉帛子女,其有能致舟乘者,亦并奔归之。” 余姚南城汉六朝遗址里的窖藏坑,有可能便是在当地居民在动乱情况下仓促埋藏。 另外,《南史·沈璃传》中记载:“(沈璃)以母忧去职,起为余姚令……县南又有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厚自封植,百姓甚患之。”从文献上说明南朝时期,余姚县南已有成规模的家族居住,这一点也可以与出土情况相对应。 记者 顾嘉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