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1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甲医院达11家!

宁波攀登“医高学峰”显成效

4家区级医院先后晋升“三级甲等”,市级公立医院国考成绩再创新高,甬派中医打造产教研创新发展高地……近年来,我市卫生健康系统通过“强基础”“练内功”“赋新能”不断攀登“医学高峰”,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医院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强基础

医疗资源扩容提质 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

2023年12月31日,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发文公布医院等级评审结论,宁波市第六医院和奉化区中医医院分别晋级为三级甲等骨科医院和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加上此前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鄞州人民医院)、宁波市眼科医院的成功晋级,目前我市区级医院中已有4家三级甲等医院,全市三级甲等医院已达11家。

站在更高的起点,医院发展也驶上了快车道:

宁波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聚焦学科建设,以眼科学、血液病学、呼吸病学为代表的20余个学科被列入了省市县等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在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连续5年获“A”等级;

市眼科医院持续完善眼科亚专科诊疗体系,相关专科的诊治能力和服务水平排名全省前三,关于人工智能在眼科应用的文章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子刊发表;

宁波市第六医院断肢再植、断指再植、手指再造、游离组织瓣移植手术量均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断肢再植、断指再植手术量全国第一,打造了浙东“手显微”高峰;

奉化区中医医院与浙江省中医院开启沉浸式院际合作模式,已拥有省中医药重点学(专)科3个,全国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专科1个,市级中医重点学(专)科6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

与此同时,我市多家医疗卫生机构先后启动院区改扩建项目,全力推动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的车轮滚滚向前。2022年6月,我市“医学高峰”计划的标志性工程——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方桥院区“闪亮登场”,填补了我市南部区域高水平医疗空白;2023年5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新综合医疗大楼投入使用,智能化急诊中心刷新多项市级急诊医疗纪录……

医疗卫生资源的提质扩容,也极大提升了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如今,宁波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正进入全面装修施工阶段;宁波市第二医院医疗综合大楼建设项目8层裙楼全面结顶,预计2025年竣工,届时将新增600张床位;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综合科研大楼和东部院区原地改扩建项目也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数据统计显示,2023年市级医疗卫生单位基建项目达10个,总投资约66.95亿元。

练内功

体制机制创新带来新变化 医院和学科均获长足进步

在浙江省医学高峰高地建设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名单中,宁波市和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先后上榜。打铁还需自身硬,能挑起“医学高峰”的建设大梁,靠的正是自身实力。

2023年3月,原宁波市第一医院和原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合并,成立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这一重大体制机制创新使得该院从此开启一院三院区格局。

合并后的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力也更上一个台阶:体现医院医疗服务综合能力的综合CMI指数排名全省第四,反映医院疾病诊治综合能力以及病种难度的CMI值排名全省第一,向着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大步跃进。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喜人数据是宁波建设“医学高峰”取得明显成效的一个缩影。在新鲜出炉的2022年三级公立医院“国考”榜单中,我市再创佳绩:宁波市第二医院、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原宁波市第一医院稳居综合类A+行列,其中宁波市第二医院和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排名全国前50;宁波市康宁医院、宁波市妇儿医院、宁波市中医院位列专科类全国第1名、第7名、第11名,均创历史新高。2023年上半年DRGs绩效考核,我市3家综合医院综合CMI指数位居全省前十,3个病种位居第一、3个病种位居第二、17个病种位居第三。

与此同时,我市卫生健康领域在推进学科建设、搭建科创平台、推动成果转化等方面也收获颇丰:

目前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和心血管内科、李惠利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3个专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6个专科获批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我市医疗系统已建成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布局11个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2个学科跻身2022年度全国科技量值百强学科榜,新增20个市级科学技术奖,占总获奖数的33.9%,较2021年的27.4%增长6.5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连续三年稳步提升。

人才是发展的驱动力。宁波还制定出台医疗卫生高端团队培养引进新政,已遴选两批医疗卫生高端团队重大攻坚项目,其中,第一批10个已正式启动,第二批6个已立项。

赋新能

中医药科研实现突破

甬派中医走出新步伐

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我市传统医学也紧跟步伐,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

“基于中医肾精理论现代微观化本质的医院制剂研发项目,有了重大突破!”宁波市中医药研究院负责人彭昕教授介绍,该研究所依托于宁波市中医院成立,她所领衔的这个项目旨在研究治疗肾精亏虚-不育不孕、骨质疏松及慢性肾衰等的“同证异病”临床诊疗技术和经验方剂,开展浙产道地药材在中医“肾精亏虚证”系列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转化。基于该项目申报的“中医肾精亏虚证实验室”,已获批宁波首个省部级中医药重点实验室,是宁波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2022年8月,我市成功获批建设浙江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目前全市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都能够开展6类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96.49%的村卫生室能够开展4类以上的中医药适宜技术。2022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接受中医药健康管理的人数占比分别达74.81%、86.11%。

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普及和提高造福了老百姓,甬派中医影响力也蜚声省内外。2023年,我市成功入选国家级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将致力于通过中医药技术传承创新、中医药人才发展、中医药服务创新发展等,助推宁波中医药事业走在全国前列。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断成长壮大的宁波卫生健康事业版图,正在为宁波百姓健康铸就越来越坚实的“医靠”。

记者 陆麒雯 文 受访者供图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