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汪琰斌。受访者供图 |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有越来越多优秀的青年成为“归乡人”。反哺故土是青年的情怀,但情怀的延续,离不开“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和可期待的职业发展空间”。 “尤其是在当前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对于新型农业人才,尤其是农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得越发迫切,人才紧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项目的规划、创新、运营……”“90后”省政协委员、宁波鄞州姜山归本水稻农场负责人汪琰斌说。 让返乡青年,尤其是农创客,捧上“铁饭碗”,留得下、留得久,是汪琰斌最想看到的。结合自己遇到过的难题,听到过的其他农创客小伙伴的心里话,他提出—— 农创客群体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强大的“朋友圈”,可以是来自高校的创新想法,也可以是来自农技部门的技术指导,也可以是来自相关政府部门的政策帮扶,还可以是来自各级人大代表的倾听…… “都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对满腔热血、蹒跚学步的农创客来说,强大的‘朋友圈’可以在他们跌跌撞撞时扶一把、推一把。” 同时,汪琰斌还提出要为广大农创客打造一间“多功能会客厅”。 “既用于农产品和农业项目的展示;也用于组织开展各种培训,提升农创客的创新、管理、服务能力;还可以结交‘新朋友’,助推农业项目在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上的对接,以此满足农创客长远发展所需。”汪琰斌说。记者 石承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