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三江月 上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1月27日 星期六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忆中的年味

□韩伟定

宁波人去亲戚朋友家做客,俗称做人客。每逢农历春节,挂灯结彩,年味浓浓,走亲访友,络绎不绝,那是做人客的旺季,家家户户都是迎来送往,人气热腾,忙得不亦乐乎!

记得儿时过春节,跟着父亲去余姚乡下嬷嬷家做人客。嬷嬷是父亲的姐姐,对于我这个亲姪子的光临,她那满是皱纹的慈祥脸上,总是笑容绽放,欣喜若狂。

在我双手抱拳、弯腰作揖,向她拜岁之后,嬷嬷一手拿出一个厚厚红包,一手把花生、瓜子、年糕干、番薯干、冻米泡……一大堆丰盛零食往我身上的几个袋子里塞。弄得我衣服、裤子鼓鼓囊囊,满身负荷,步履蹒跚,摇摇晃晃。

乡村里过春节,年味浓浓。屋檐下灯笼高挂,大门外对联成双,倒贴的福字闪闪发光;天空中爆竹声声,烟花灿烂;人人兴高采烈,笑靥满面,穿新衣、戴新帽,走街串巷,气氛热闹。

节日期间,家家户户的“下饭”(方言,小菜)十分丰盛,鱼肉鸡鸭,荤荤素素,五颜六色,多得放不下桌子。这时,大多数人家都是就地取材,先拧下门框合页上的镙丝,卸下门板清洗干净,然后搁在两条长凳子上,且当临时“大桌”。即使如此,盆盆盘盘仍摆得临时“大桌”拥挤不堪,满满当当,很少有空余之地。“盘中美味堆满盈,香气四溢入心间”,厨娘们炖炸煎炒各显神通,热气腾腾的美味佳肴令人垂涎欲滴。烟火气里,显示了浓浓年味。

余姚人的“下饭”中,最有特色的是白斩鸡,白斩鸡又叫白切鸡,是一道传统的经典菜肴。因烹鸡时不加调味用水白煮而成,食用时随吃随斩,故称“白斩鸡”。 那鸡肉厚实,白里透亮,淡黄的鸡皮油光锃亮,皮脆肉嫩,连骨头都香飘四溢。鸡是每家每户自己饲养的,宰杀头天,关在鸡罩下的活鸡,断食静养一天。那鸡饲养时间久长,饲料丰盛营养,个头强壮高大,每只重七、八斤,甚至十多斤,春节前每家每户都要宰杀好几只过年。

桌上摆放的白斩鸡,满满一大盆,堆得小山一般高,每一块鸡肉又宽又厚,一块鸡肉塞得嘴里满满的,不能动弹。嬷嬷特别客气,一边不时地用筷子夹着鸡肉往我的饭碗里送,一边说多吃点多吃点,鸡肉吃完再去斩,家里多的是。说的都是实话,一点也不客套。

余姚人的“下饭”中,有一个菜只能看不能吃,那就是一条红烧鱼。这个规矩,临行前父亲特别关照,要我绝不可冒犯,切实遵照执行。我起先懵懵懂懂,不知其因,后来才慢慢知道。原来过年时“全鱼”这道菜,每家每户是必不可少的。鱼与“余”字谐音,年年有余,春节吃鱼被认为象征着生活富足、家庭和睦,以及来年的好运和富裕。但那时农村人家经济并不富裕,而海水产鱼类十分珍稀,价格昂贵,每家过年只买一条大鱼,因此这道菜是珍贵的稀有之物。

那红烧鱼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要放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确保“全鱼”的完整状态,每天吃饭搬进搬出,只好看不能吃。这个“只看不吃”的规矩,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人人皆知,已成传统习俗,谁都不会违反。偶尔有不懂事的小孩动筷撬开了,主人口中虽说“呒告”、“呒告”(方言,没关系),其实内心十分尴尬,饭后只好皱着眉,用葱姜遮盖鱼的缺口,缺口大无法遮住的,就将鱼翻过身,表面看起来仿佛仍是一条“全鱼”。

余姚“下饭”里,还有一个家家户户必备的鸡羮糊,也是我最喜欢吃的菜肴。鸡羹糊用鸡的内脏即鸡的心肝肠肫为主材,白菜、笋片、香葱等为辅料,调味料有盐、生姜、味精、香油、黄酒等,用原汁鸡汤烧熟后加入山粉起浆而成。那鸡羹糊吃起来有硬有软,有脆有韧,嚼咀带劲,鲜香纯正,百吃不厌,别有风味,确是农家的一道特色硬菜,“下”饭特别有劲,百吃不厌。

春节期间,吃饭花的时间特别长,往往是中饭吃完,下午接着吃点心,不久又要吃晚饭。其实饭吃得很少,以吃菜为主,当然酒是少不了的,喝的大多是自制的白色米酒,酒精度虽不高,但喝多了,也会满脸通红,多讲多话。

时光流逝,往事如烟。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春节虽已到了儿孙们向我拜年、压岁钱只出不进的年代,但记忆中自己儿时做人客的一幕幕,仍然时不时在脑海中闪现。每每想起,都会让心头泛起一丝甜甜的年味。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