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演出现场。 |
 |
演出后台。 |
台上演员身姿矫健,唱腔高亢,台下观众目不转睛,喝彩连连。2月23日至25日,绍剧《三请樊梨花》在宁波前湾新区庵东镇文体中心连演三天。究竟是什么样的好戏,让当地及周边的男女老少一同奔赴? 走啊,一起看戏去! 2月23日,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带来的绍剧《三请樊梨花》在庵东镇文体中心热闹开演。一腔一调演绎世事百态,一颦一笑道尽戏中人生,剧情基本按照传统戏曲《三请樊梨花》原本的故事呈现,起承转合的节奏简洁明快,联结古今的情感共鸣,唱出了传统文化的醇厚魅力。 传统戏曲,烙刻着一方水土代代传承的文化记忆。“听说这次有戏曲下乡,大家可兴奋了,早早就订了票。”“绍剧我们是从小看到大的,听得懂,看得欢,真是太对胃口了。”“希望这样的好戏以后能多来……”朴实的语言,道出了百姓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绍剧的前身——绍兴乱弹便时常出现在戏台庙会上,声振林木,响遏行云。1950年绍剧正式定名后,更是成了我们几代人心中的美好回忆。”庵东镇富北村的朱老伯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每逢喜庆日子,总会有一支绍剧团支起戏台演上好几天,他从小看到老就是看不厌。 2月23日至25日,接连三天,每天演出还没开始,庵东镇文体中心的戏台下早已座无虚席。听说是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来表演,23日刚吃完晚饭,孙阿姨就催促儿子帮他们老两口去买票。孙阿姨说,很多演出她在电视上都看过,“这次到了家门口,票价还这么实惠,肯定得去现场感受一番。这两张戏票,还是我儿子排了半小时队才买到的呢。” 售票当日不到两小时,三天演出的门票就被抢购一空,很多村民早早赶来排队等候,生怕来得晚了抢不到票。“想到过这次戏曲惠民演出会大受欢迎,但没想到会如此火爆。”庵东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门票售罄后,该镇还特意连夜发布了公告,以免村民们跑空。 如何“号对脉、开对方子”? 一场场接地气的文艺演出在庵东“生根发芽”,表现出强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在传承与活化利用过程中,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好戏。近几年来,宁波交响乐团、宁波市歌舞剧院、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等专业院团的专场演出相继在庵东进行, 全国、省、市、区级大型体育赛事络绎不绝,“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场又一场文体盛会。 “号对脉、开对方子”,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镇里着力做的事。文艺演出火爆的背后,是市民与政府的双向奔赴。以这次庵东镇的绍剧演出为例,市民有需求,政府有服务。在外需要几十元乃至上百元的演出门票,到了家门口,市民只需25元,便可欣赏到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的姚百青、施洁净、章金刚等国家一级演员带来的精彩表演,《三请樊梨花》《相国志》《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又是观众百看不厌的剧目。 “今年元旦期间,我们也曾邀请曲艺团队前来表演,大受欢迎。”看到村民对传统戏曲的期待,庵东镇早早定下计划,1月份便着手邀请,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联络,最终确定由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在元宵期间来此表演。“既然大家喜欢,那我们就尽力将高水平演出‘搬’到家门口。”庵东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的三场表演还分别得到了该镇三家爱心企业的赞助支持。 播撒文化种子,齐绘共富蓝图。以“一人一艺”“一村一品”精品文艺为着力点,庵东镇近年开办了广场舞、戏曲、茶艺等文化公益培训班,并相继举办青歌赛、文艺汇演、“我们的村晚”、文化走亲等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使之成为“文化惠民的窗口、育人成才的摇篮、展示自我的平台、享受快乐的天地”,让群众从文化“看客”变成了“主角”。“文化惠民,百姓点单,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对市民的承诺和行动。”庵东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 吴丹娜 通讯员 孙逸锴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