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大健康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2月28日 星期三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40岁护工手使不上劲
10岁男孩走路像鸭子

原来他们患上了罕见病

严旺医生在看肌活检病理切片。

杜氏肌营养不良、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三型糖原累积病……这些听起来拗口又陌生的疾病都属于神经肌肉病的一种,由于发病率低,所有具有遗传性的神经肌肉病都属于罕见病的范畴,甚至是超级罕见病。在宁波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神经肌肉病专病门诊,每年能确诊十几例这类疾病的患者,每位患者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故事。

1

靠力气吃饭的她 突然感觉手臂没了力气

今年40多岁的小梅(化名)来自外地农村,因为丈夫体弱多病,又要负担两个儿女的学习费用,她多年前就来到宁波打工。小梅在工地、工厂都干过,直到找到一份当护工的工作,她的生活才稳定了下来。小梅干活勤快,雇主对她都很满意。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必须有一把子力气,特别是两只手臂因为经常要抱着老人翻身格外有力气。

不过两年前,小梅突然发现自己的手使不上劲了,以前一个人能轻松抱起的老人,现在必须请人帮忙才能完成。一次两次没啥问题,但时间长了,小梅心里越来越慌,如果自己的手一直这样,护工这份工作肯定是干不下去了。但一想到去医院看病的花费,小梅犹豫了。

雇主的女儿看到小梅的难处,主动带她来到市二院。经过检查,小梅的骨骼和颈椎都没有问题,医生追问了解到小梅从多年前就出现过手无力的情况,怀疑她很可能是患上了神经肌肉病的一种。

经过肌肉活检和基因检测,医生最终确诊小梅是一位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的患者。这种病的发病率只有4/100万,约95%的患者20岁前出现症状,容易侵犯颜面、肩胛及上臂肌肉,也可以累及骨盆肌群和下肢,引起肌萎缩、肌无力。

“这种病不会致命,但几个部位的肌肉持续萎缩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宁波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严旺副主任医师专注于神经肌肉病十余年,是宁波为数不多的专攻这类罕见病的医生。严旺说,在罕见病目录里的神经肌肉病有几十种,像小梅这样的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的患者,他在十年间也就确诊了不超过5例。

经过住院治疗后,小梅的症状明显缓解,通过康复锻炼,她的肌肉力量慢慢恢复。如今2年过去了,凭借坚强的意志力,小梅已经重返护工岗位继续工作。

2

男孩经常摔倒 原来并不是因为缺钙

在神经肌肉病的大家族中,有不少罕见病是致命的。

10岁的小强(化名)长得高高壮壮,一眼看过去很难把这孩子和身体不好联系起来。不过当小强迈开步,你就能感觉到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总是挺着肚子走路,像鸭子一样。

小强的家长回忆,小强从小走路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总是更容易摔倒。之前家长总以为是孩子生长快缺钙,但补钙后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直到小强长到10岁,身高体重和别的孩子差不多,就是走路还是感觉不对劲,这才带他到医院去检查。

通过小强的病史和表现,严旺怀疑这是一位杜氏肌营养不良的患者。通过肌肉活检,病理诊断证实了医生的判断。

“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多在3至5岁起病,不少患儿在9至12岁丧失独立行走能力,多数患者因呼吸或心力衰竭在30岁前失去生命。”严旺介绍,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是比较常见的罕见病,因基因缺陷所导致,根据我国流行病学数据,在存活男婴中发病率约1/3850,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进行性四肢及躯干肌肉无力萎缩、骨骼变形、呼吸功能衰竭、扩张型心肌病等。所幸对于这种疾病近两年也有针对性的药物上市,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

在确诊神经肌肉病过程中,医生多次提到肌活检,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检查?严旺介绍,肌活检是一种留取肌肉标本用以进行病理、生化、基因等检查的操作,对准确诊断肌病非常重要。医生通常选取上臂、大腿前侧、小腿后侧的肌肉进行病理检查,由于截取的肌肉组织体积很小,切口愈合后不影响肢体的正常功能。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有遗传倾向的罕见病患者,常常会建议患者的家人也来做基因检测,但遗憾的是,很多患者因为种种原因拒绝进一步检查。”严旺介绍,医生建议患者家人接受基因检测的目的,是希望找到家人的基因缺陷,尽早干预患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并进一步了解基因的遗传方式,想办法阻断这种疾病在患者下一代、下下一代中出现,避免悲剧重演。

记者 孙美星 通讯员 郑轲 文/摄

■开栏语

渐冻症、玻璃人、人鱼宝宝,这些大多数人陌生的名称背后,对应的是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血友病、先天性下肢畸形,也被统称为——罕见病。罕见病指在人群中患病率小于万分之一的疾病,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已知的罕见病有7000多种。罕见病患者除了要经受病痛折磨,还面临着治疗难、用药贵、无法融入社会等问题。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在第17个国际罕见病日来临之际,本报特别推出系列报道“关爱万分之一的他们”。我们希望通过科普罕见病的相关知识、记录患者的就医故事等,提高公众对罕见病的认知。关注就是力量,关注更是支持。我们相信,“万分之一的他们”值得被更多关注和支持。我们期待,“万分之一的他们”能走出无助的孤岛。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