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建雄 鄞州姜山镇新张俞村老屋村南面,有一个形似鲤鱼的池塘,名为“鲤鱼漕”。鲤鱼漕中间有一小桥,小桥东边称“里漕头”,小桥西边称“外漕头”。 那时,村里没有自来水,河水是人们饮用和洗涤的主要水源。鲤鱼漕两岸建了七八个大小河埠头,其中鲤鱼嘴沿旁和小桥旁两个埠头特别繁忙,人们常在早上挑着水桶去河埠头担水,还有许多人来淘米、洗菜、洗碗、洗衣服。过去,附近农田灌溉同样离不开鲤鱼漕。在鲤鱼漕西边桑园埂与去方桥的道路交汇处,曾是牛拉着牛车盘带动水车提水的地方。“外漕头”南边也有一埠头专供农用,夏秋二季有许多人挑着便桶到此担水浇菜。 鲤鱼漕,是许多老屋人能找回快乐童年的地方。每年夏季,小到五六岁大到十六七岁都在鲤鱼漕里玩。8岁以下的小孩开始自学游泳时,把两手搭在河埠头台阶上,两脚交错打水。这种打水的方法,往往会把河埠头河底的脏东西卷起来,但孩子们不管这些,仍继续双脚打水,甚至还要比一比谁的水花高。8岁以上的孩子学游泳就不一样了,他们喜欢采用辅助工具。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些胆大的孩子利用生产队在水里浸的毛竹当作学游泳的工具。他们两手搭在毛竹上,慢慢地离开岸的一边,游到另一边去。到了70年代中后期,孩子们用废弃的农业用塑料壶,拧紧盖子当浮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再不用做“埠头黄蟮”了。这样一来,孩子们在水上玩的时间就更长了,离岸远,大人也抓不到。所以,当时常能听到家长呼唤孩子上岸的声音,而小孩当作没听到继续玩。现在,这种质朴有趣的画面是看不到了。大约10岁以上的孩子都会游泳,他们喜欢三四人一起在水上玩,有的比潜水时间谁长,有的比谁能潜到河底把泥挖上来,有的甚至能把挖上来的泥涂在自己脸上,以炫耀自己的潜水本领高强,小朋友往往很佩服他,有的也会去尝试他的做法。有的小朋友一边游泳,一边在河边摸蛳螺,有的还用锄头在河边茭白根边击水捕鱼。每当夏季的下午四五点钟,鲤鱼漕就会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声、欢笑声。 每到年底,鲤鱼漕周边迎新年气氛非常浓。鲤鱼嘴沿旁有许多人围着观看杀猪,等候买过年猪肉和做汤团馅料的板油。鲤鱼漕东边晒场上,生产队每年有一次杀牛、分牛肉活动,围看的人也很多。鲤鱼漕北边花园间平屋里,家家户户排队做年糕。由于当时加工年糕设备落后,年糕粉是在碾房通过牛拉“滚子”把米碾成粉后,再运送到花园间排队,排了长长的队后才开始蒸年糕粉。人们用石捣臼捣结实年糕粉,再由几位能人把捣结实的年糕粉做成年糕团,分发给六七位大人、小孩,把它做成常见的年糕形状。上世纪60年代还要用刻有各种花纹的年糕板在年糕上印上花纹。由于做年糕速度慢,户数又多,年糕往往要做到凌晨两三点钟。当时做年糕前,许多人家还准备了一些年糕团馅料。馅料一般是生咸菜,好一点是用菜油炒过的咸菜,个别人家有特色馅料豆酥糖等。给我留下最美好的回忆是那年下雪天做年糕,天气特别冷,下了一两天的大雪,路上积雪很厚,有的路段结冰路滑很难走,但是,许多小朋友还是喜欢去花园间玩,他们最高兴的是一边吃着又香又热的年糕团,一边看大雪、扔雪球。 每年农历12月中下旬,一、五两个小队联合在鲤鱼漕捕鱼,给过年添上浓浓的年味。上世纪70年代前,农村没有电,鲤鱼漕里的水要用人力水车来抽水,抽干池水一般要六七天,如果刚好将近傍晚抽干水,则要在汽油灯照亮下捕鱼。到了70年代初期,奉化后顾村有电了,我们村借来几百米电缆线,从后顾村接电过来,用于晚上捕鱼照明用。晚上捕鱼,不管是汽油灯照明还是用电灯照明,岸上都是站满了围观的群众,大家每年都会被社员不怕冷的勇气所感动。因那时没有高筒靴,捕鱼的社员都是直接卷起裤腿,咬咬牙赤脚走向有积水的冰冷的河底去捕鱼。捕鱼过程中那生动的一幕幕让人印象深刻。开始捕鱼时,大量的鱼跳跃共舞,那情景着实壮观。有一年,连续捕捉到十几条七八斤以上的鱼,当捕到十七斤重的大鱼王时,那场面既精彩又有趣。鱼的力气可比人大,好几次捕鱼人被鱼尾巴拍倒,身上、脸上全是泥浆水。一个人无法捕住这条鱼,只好集中三四人的力量,一起去捕捉鱼王,岸上的人们情不自禁高呼起来,小孩子们都跳了起来,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鲤鱼漕,也是过去老屋人的水缸,特别是遇到旱灾,它的蓄水功能突显。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有一年干旱非常严重,与奉化江连通的后塘河河水已经是咸水。为了保住鲤鱼漕的淡水且有足够的量,当时一队、五队联合行动,提前把老屋西墙门边的堰头埂堵住,断开与后塘河的连接。另外,在鲤鱼漕小桥头处修建临时堰,里漕头(小桥东边)为生活用水,外漕头(小桥西边)为饮用水,马桶等统一到鲤鱼漕南边两个小池清洗。在鲤鱼漕桑园埂处搭建草棚,供外漕头饮用水管理值班人员在此值班睡觉。这年鲤鱼漕发挥了很大作用,大家顺利渡过那年的旱灾。为保持鲤鱼漕水源清洁,每年冬季捕鱼后还未放入河水前,一、五两队各自组织社员掘河清理淤泥。社员们从鲤鱼漕底到岸一字排开,接力传递泥浆和泥块,岸上的社员用土箕把淤泥挑到附近的草子田里做肥料用,这样既保持鲤鱼漕水源清洁,又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料,这种做法相当环保。 俞氏祖先在村南修建池塘,不仅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用水需求,还满足了村落的灌溉和消防需要。池塘形似鲤鱼,鱼腹朝向村庄,并取名“鲤鱼漕”,其意在“鱼水合欢”、“年年有余”。鲤鱼多子,他们祈望着家族“多子多孙,鲤跃龙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