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赵维庆(中)正在查房。资料照片 |
1993年创建ICU(重症监护室),开辟心内科,54岁的赵维庆接受组织安排从宁波市第二医院来到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创建ICU(重症监护室),开辟心血管内科,为李惠利医院日后在心脏疾病诊疗方面屡获突破打下扎实基础。就这样,他从一名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选择读卫校的中专生,成为浙江省劳动模范、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人到中年“二次创业” 在新岗位组建新团队 1993年3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开诊。一家医院要出类拔萃,必须要有龙头学科。经过多方努力,成功引进了上海仁济医院张志樑教授来李惠利医院担任心胸外科主任,计划开展技术领先的心脏手术。 专家团队有了,组建术后监护团队迫在眉睫。因为赵维庆曾在上海、杭州等上级医院进修,再加上他作为宁波首批ICU医生有着13年的工作经验,为了配合李惠利医院心胸外科的发展,他从宁波市第二医院调入李惠利医院。 调入李惠利医院后,由于医院开张时基建尚未全部完成,整个医院只有一幢九层的住院大楼,所有科室包括门急诊部、住院病房、手术室、ICU及所有辅助科室都在一幢楼里。 “真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赵维庆回忆,“更为困难的是,工作人员少,仅是二院分出来大约300人,且科室不全,人员不配套,医院的头三年整个团队都比较辛苦。” 带头扎在监护病房 工作流程步入正轨 收入ICU的病人都是重危病人或刚做完大手术的术后病人,生命体征极不稳定,需要医护团队密切监护。起初,在ICU,医生、护士什么活都要干。医护人员24小时陪在病人床边,随时获取病人各种变化并加以记录。 ICU病人早期最主要的威胁是急性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赵维庆根据自己的经验,很快就为团队制定了一套监护流程:进入病房立即测一次动脉血气分析,以便及时发现病人缺氧,了解病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以及体液的酸碱平衡;为重点病人插上留置导尿管,以便测定每小时尿量和尿比重;注入中心静脉导管,随时观察中心静脉压,了解血管内容量和心功能,以及必要时快速输液。 他还要求每个护士都备听诊器,随时听诊病人两侧肺底是否出现肺底湿啰音,这是早期发现心衰的重要线索。通过这些客观数据,对病人呼吸和循环状态有了定量的了解,是否需要立即扩容,需要呼吸支持或强心治疗一目了然,对于术后监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这也意味着医生和护士的工作量大大增加,拖班也是常事。赵维庆带头节假日也不休息,一头扎在监护室。他时常和同事们感叹,在ICU工作就是“英雄饭”,需要毫无保留,全身心投入。 随着ICU工作流程的逐步厘清,步入正轨,也为医院实施各类手术注入了“强心针”,几大外科的实力逐渐凸显。 为全市首例心脏移植手术做足准备 助力宁波心胸外科开启新篇章 万事开头难,为了让老百姓更加深入地了解医院,时任医院领导带着赵维庆等几位科主任利用空余时间走遍了基层医院,与他们深入交流,亮出学科品牌与实力。渐渐地,老百姓终于知道了市李惠利医院是一家综合性公立医院。随之而来的,是成功实施全市首例、全省第二例心脏移植手术。 1999年,49岁的徐先生来到李惠利医院心胸外科就诊时,情况非常不乐观。在日常生活中,他稍微一活动就感觉气短、气促,生活自理能力极差,甚至无法躺平。经诊断,徐先生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如果这样下去,可能活不过一年。唯一能够延长徐先生生命的方法,就是“换心”,也就是心脏移植手术。 当时,宁波还没有任何一位医生做过这样的手术,就连全省也仅做过一例。1999年12月13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经过张志樑、邵国丰等人组成的心脏移植团队4个多小时的努力,浙江省第二例、宁波市第一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顺利完成。这例手术堪称宁波医疗史上的里程碑。 作为一名ICU医生,赵维庆在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麻醉医生少,基于赵维庆曾在市二院参与过肾移植手术,经验丰富,手术时他全程监护患者生命体征,根据数据波动及时调整药量,助力成功。 然而,这只是第一步,术后的监护工作同样至关重要。 事实上,赵维庆团队在得知心脏移植手术的安排后,就多次参与术前讨论,并抽取了精兵强将建立心脏移植术后重症监护的医疗和护理小组,为徐先生的术后恢复保驾护航。 安静的监护病房里,呼吸机、监护仪等精密仪器开始工作,只听得到“嘀嘀”声。赵维庆带领医护团队对患者病情进行连续的动态观察,并通过各种干预手段提供有效的生命支持,特别关注抗排异情况。 经过几天几夜的忙碌,徐先生术后生命体征逐渐平稳,逐渐拔除气管插管等给予生命支持的导管,最终康复出院。考虑到徐先生的身体情况,李惠利医院将他安排在医院收发室工作。于是,赵维庆和徐先生成了同事。上下班路过时,赵维庆都会主动打招呼,关心一下徐先生的身体状况。后来,徐先生又健康存活了16年3个月,这个存活的时间,已经是当时省内最久的了。 在担任ICU主任的6年多时间里,赵维庆团队共接纳了上千例心脏直视手术及其他大手术术后患者,还有大量危重症病人,对心脏手术及其他手术的成功以及危重症病人的顺利抢救,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亚专科化发展心血管内科 鼓励青年医生相互扶持 心胸外科的发展已经走上了正轨,成立心血管内科也成了必然趋势,医院再次将重任交给了赵维庆。1994年心血管内科成立,赵维庆除了担任监护病房主任,还兼心血管内科主任。当时他就前瞻性地明确要发展亚专科,随着周建庆、葛世俊两位研究生的加盟,方向逐渐明朗。两人一个主攻介入治疗,另一个主攻电生理,团队实力与日俱增。还在宁波市率先成功应用电击复律抢救顽固性室速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 “到了退休年龄,其实从我内心来讲是舍不得离开医院的,恰好院领导邀请我继续出诊,我一口答应,一直干到80岁。”今年已85岁高龄的赵维庆时常想起自己的从医之路:1957年,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尽快就业的赵维庆,从绍兴卫生学校毕业,被分配到宁波卫生系统。从南郊卫生院的全科医生,到主动报名去梅山盐场工地医务所,完成任务后被调至市二院,人到中年再次被委以重任加盟李惠利医院……回忆过去,有苦有甜。但好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坎坷的经历让他学到了更多。 赵维庆时常告诫青年医生,如今的市李惠利医院已经在30年里完成了跨越式发展,这既离不开医生们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需要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相互扶持,才能越走越远。 记者 陆麒雯 通讯员 徐晨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