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今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3月0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巾帼绽芳华

社工为邱永林老人献上鲜花。
卿艳平(左)在手术中。
在助农的路上,马珂科从未停下脚步。

把爱岗敬业变成家风家训

87岁的她成了社区榜样

“邱阿姨,我们来看您啦!”3月7日上午,海曙区望春街道天一家园社区网格员走访社区里的巾帼志愿者,给她们送上鲜花和感谢信,感谢她们一直以来对社区建设的支持。其中有一位巾帼志愿者名叫邱永林,今年87岁,1983年时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在邱永林家,网格员们聆听着她的故事,感受着在艰苦岁月中她的敬业精神。

邱永林家里有个铁箱子,打开箱子,里面摆满了她的荣誉和履历:光荣在党50年勋章、先进生产(工作)者勋章、宁波市劳模表彰会出席证、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七次代表大会出席证,以及被仔细收在袋子中郑重保存的“全国三八红旗手”证书和徽章。

她说,获得这些荣誉,不是自己干了什么伟大的事情,只是靠着勤恳干活,连续14年工作不请假、不迟到、不早退,她生产出的质量和数量一直都名列前茅。

1958年,21岁的邱永林入职宁波床单厂。当时的床单厂要求“停人不停车”,工厂机器需要一直运转,为了保证生产顺利,工人们需要“四班三运转”,后来制度又改成了“三班倒”,不管是哪种轮班制度,一星期里总有两三个晚上无法睡个整觉。

“当时我们‘三班倒’经常半夜下班回家。”邱永林笑道,当时她没有自行车,工厂到她家需要步行40分钟。上白班时,她每日保证提前半小时到岗做准备工作,凌晨5点就要出门;上晚班时,她又会交接到最后一个离开,到家时已经天光大亮,一星期仅休息一天。

结婚生子后,邱永林更加忙碌,家里的事情一大堆,单位的事她也不放弃。“到单位就工作,到家里要照顾孩子。把4个孩子养大后回过头看,发现自己‘六月没乘凉,十二月不曾晒太阳’的日子过了10多年。”邱永林叹道。

退休后她也没有闲着,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2012年,邱永林搬进天一家园小区,当时她已经75岁,但仍在力所能及地帮助社区做一些楼道中的小事,交党费也十分积极。

如今,邱永林家已是四世同堂,过去的艰苦岁月是邱永林的勋章,给家里的晚辈们树立了榜样,她爱岗敬业的身影已牢牢地刻在孩子们的心里。

这次上门看望让网格员受益匪浅:“她是我们的榜样,她的过去让我觉得我现在的工作生活有多幸福。向她学习,在平凡的岗位上加油干!”

记者 王昱汀 通讯员 陈洁 甘瑶琪

宁波三甲医院肛肠外科唯一的女主任医师

“坚持下去,路会越走越宽”

“肛肠外科原来有女医生呀”……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滩院区肛肠外科主任卿艳平是宁波三甲医院肛肠唯一的女主任医师。1999年毕业成为外科医生以来,她坦言自己面对过不少质疑。20多年来,她始终坚定地要成为一个优秀外科医生,也努力把这条路越走越宽。

“小姑娘,你个子那么小,怎么一门心思要当外科医生啊?”时隔多年,卿艳平仍清楚地记得,大学毕业到医院应聘时,医务科老师脱口而出的疑惑。身高158厘米的她,当时体重不到45公斤,看上去相当瘦小,和外科医生的形象差别挺大。

她回忆,这和实习时的经历有关。“骨科的带教老师是位女医生,在一众男同行中特别突出。对专业的自信,让她整个人非常飒爽。她一出现,患者的心就稳了。我清楚,这是我想成为的样子。”

在卿艳平的坚持下,她成了普外科的一员。大量的急诊,三班倒的作息,让原本就瘦弱的她在5年里瘦到只有40公斤。

2004年,卿艳平通过进修,成为该院肛肠外科的一名医生。

“其实女医生在肛肠外科有先天优势。”卿艳平介绍,肛肠外科的检查和治疗往往涉及私密部位,不少患者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女患者,面对男医生,心里多少有些顾虑。女医生的身份,让初诊患者尤其是更年期女性在就医时少了心里包袱。也有患者进到诊室时松了一口气:“医生,太好了,你也是女的。”

作为女医生,相似的生育经历等,也让她也更能真切地体会到女患者的痛苦。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因生孩子等原因导致盆底肌后段受伤,常有肛门坠胀、腰骶酸胀、大便拉不干净的苦恼。去了厕所,解不出大便;裤子还没提好,又有便意。有些女性,由于大便不时漏出,不得不常年穿着尿不湿。

“医生,我一说,你就懂了,太好了。”卿艳平说,无数女患者类似的感慨,让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

卿艳平话锋一转,无论是让患者放下心里包袱,还是能更好地和患者共情,都是诊疗的第一步。一个医生,无论性别,要想真正要赢得患者的认可,靠的无外乎两样——医德和医术。

说起给年轻追梦女性的建议,卿艳平沉吟了一会,坚定地表示:“生活上简单一些,可以让你更专注。认准一个方向,坚持走下去,路会越来越宽。女性不妨学一些心理学,当走不下去想放弃的时候,可以从心理学中找到力量。”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庞赟

服务“三农”,振兴乡村

退伍不褪色,用行动回应父亲的嘱托

在最美的年纪穿上军装,巾帼不让须眉;脱下军装后,不忘为民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一定要让村民富起来!”这是马珂科的父亲,扎根农村基层,当了23年村党支部书记的马家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女儿的殷殷嘱托。

2003年,马珂科从部队退役后,婉拒北京、上海两家大型企业抛来的橄榄枝,进入中国农业银行慈溪市分行工作,自此耕耘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一线,用实际行动回应父亲生前的嘱托。

2019年,马珂科作为农业银行代表赴贵州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在调研中,她发现当地有很多农产品“待字闺中”,存在销售难题。

返回宁波后,她第一时间向宁波大学、慈溪市扶贫办请教,并通过和慈溪市商务局合作,在农业银行平台搭建起全省首个县市级线上扶贫商城,让贵州当地的特色农产品直接“飞入”宁波寻常百姓家。

2021年,走马上任担任桥头支行行长的马珂科,迎来数字乡村“桥头分”项目落户。到岗第二天,她就和同事走村入户宣传金融普惠知识,将好服务、好产品送到田间地头。

那年,孙春冲种植的杨梅大丰收。为进一步打开销路,他想要尝试抖音直播带货,却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一筹莫展之际,刚好遇上送政策上门的马珂科,她和同事现场办公,第二天,孙春冲的账户就多了一笔资金,足以解燃眉之急。

在助农的路上,马珂科从未停下脚步。

2023年,她在一次团建中了解到农场主余志明是小儿麻痹症患者,农场的员工也多是残疾人,农场种植的500多亩农作物苦于没销路。

她连忙联系单位制定金融助农助销方案、定制定向消费券、微信朋友圈转发……仅一个多月,农产品就被抢购一空,帮助农场增收21万余元。之后,她还因势利导,牵头联合当地政府开展金融支持“一户一棚”志愿服务项目,精准帮创“精品草莓”“五彩番茄”等大棚农业项目,帮助每户家庭年增收1万多元。

近年来,马珂科先后获评宁波农行优秀共产党员,宁波好人、宁波市“最美退役军人”,她的家庭也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记者 石承承 通讯员 牟家金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