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三江月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3月25日 星期一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本口述史呈现的多重价值

——读《甬剧杨柳汀卷(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

□吴双赋

杨柳汀是著名的甬剧演员,在50余年的学艺、演艺生涯中,谱写了精彩的人生。到去年底,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甬剧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也因此他的口述纪录入选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甬剧杨柳汀卷》(下面简称《杨柳汀》)。

《杨柳汀》的作者(竺蓉)深度访谈了杨柳汀以及他的领导——原宁波市文化局副局长裴明海、同事陆宇宇和沃幸康、徒弟郑健和苏醒、铁粉蔡建国,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材料,全面、立体、准确呈现了杨柳汀其人其事其价值。

作者引用了裴明海的评价:杨柳汀是“甬剧史上难得的一位优秀的甬剧演员,也是一个时代的甬剧代表人物”。这个评价无疑是中肯到位的。因为,杨柳汀在几十年的表演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重人物、重性格、重生活、重内在情感的演剧路子。他在具体的表演中丰富了剧种的表现力,能把京剧、歌舞剧、越剧等剧种的优点有机融入甬剧表演中,突破了“话剧+唱”的甬剧传统,提高了剧种的戏曲因子,拓宽了剧种艺术边界。

一个演员把独特的艺术价值通过舞台表演转化为独有的欣赏价值,这是实力圈粉的基础。一个有众多粉丝的戏曲演员,有助于剧种影响力的扩大。杨柳汀的铁粉——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参事、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坦承他对甬剧的喜爱,主要就是因为杨柳汀出色的演技所产生的欣赏价值。

杨柳汀有识别度极高的表演风格。他扮相俊美,表演松弛洒脱,嗓音清澈明亮,唱腔极富感染力,情感真实细腻。更主要的是,杨柳汀达到了“演什么像什么”的水平,无论正角反角、文戏武戏、风流小生、喜剧角色都能胜任。著名甬剧编剧天方曾评论:杨柳汀出演《亮眼哥》中的王坤生,毒如蛇蝎,滑似泥鳅;演《茶花女》中的杜达民,则诚实淳朴,温雅多情……56岁时的杨柳汀还出色地塑造了能获评梅花奖的《典妻》中的秀才形象,“把秀才的迂腐,书卷的、浪荡的、封建的、幽默的个性,很有分寸地”地演绎出来。

对一个演员来说,其艺术生命的延续不止于舞台演出,传道授业是更有意义的途径,从而提高濒危剧种的生命力,实现不可多得的传承价值。因此,对杨柳汀来说,很欣慰通过言传身教令学生和徒弟发自内心的在艺术上崇拜他——郑健说:“他是我仰视的对象。”苏醒说:他是“偶像级的那种老师” 。

二                   

作为口述史文本,《杨柳汀》在呈现杨柳汀艺术人生价值的同时,产生了令人瞩目的衍生价值:展示了重写甬剧史的可能性。

作为丛书的标配——第一章是编写《甬剧概况》。一般说来,这是一项十分轻松、简单的工作,参考前贤的甬剧史缩写就能完成。但是作者在后记中透露,编写过程中遇到的其中一个难点恰恰是《甬剧概况》的写作。因为阅读解放后出版的甬剧史书籍、文章之后,其部分内容令人迷惑,数个关键点的说法矛盾,最多的竟有6 种。比如宁波滩簧时期有一位男小旦被誉为“宁波梅兰芳”,他是谁?“改良甬剧”、甬剧一词出现的时间;宁波滩簧易名“四明文戏”的原因;甬剧为何发源于甬江,却发祥于沪渎,等等。作者发现:这些说法歧异的原因主要是许多作者过分依赖艺人的口述材料,缺少原始文献的印证及必要的考证。

为了澄清甬剧史上的矛盾,作者决定回到历史现场,查阅历史上的报刊文献,比对艺人的口述材料,结合相关剧种的部分信息,综合考察影响甬剧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并参考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希望获得更切合历史的结论。

经过作者的努力,部分关键史实均有不同程度的清晰,避免了简单的以讹传讹的陷阱,刷新了人们对甬剧史的认知,使地方剧种史的知识生产超越了低水平的重复。

作者深度挖掘晚清及民国时期上海的报刊资料,寻找更接近历史真相的结论。晚清民国时期,正是甬剧趋向成熟的阶段,也是上海报刊业发达时期。甬剧的各种信息散见于上海当时的各种报刊,呈现出活色生香的原生态。作者查阅那个时期的上海报刊,搜集到数篇有关甬剧的报道和大量的演出广告,证实“宁波梅兰芳”是原籍梅墟的小阿友。

作者还借鉴数字史学的理念,借助数据库的统计功能,更新依靠广泛阅读搜集材料的传统方法,最大限度地扩增原始材料的数量和覆盖范围,提高研究效率、精准度。比如通过关键词“甬剧”搜索“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显示甬剧一词在1936年批量出现,当年在不同的演出广告中共出现95次,改写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甬剧条目认定的甬剧一词出现在1938年的说法。

作者通过整体观照上海的戏曲生态,来理解甬剧独有的或与其它剧种共通的脉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宁波滩簧改名“四明文戏”的原因,现有的著作或语焉不详或不得要领。作者放大观察视野,发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长三角地区进入上海的滩簧剧种相继以“地名+文戏”命名,包括“维扬文戏”(扬剧前身)、“常锡文戏”、“绍兴文戏”等。选择文戏一词,与剧目、伴奏的风格相关(与京剧等偏重武戏的剧种相区别)。

作者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多角度解释甬剧的重大事件或现象。比如甬剧在上海兴起、流行的原因,作者从经济史、移民史、文化消费市场、文化管理等维度,全方位解析甬剧“野蛮生长”的土壤:上海开埠后,消闲娱乐业十分兴旺;到19世纪50年代后期,宁波迁沪者成为上海外来居民中最大的移民集团。上海人口多于宁波,相应演出市场也比宁波大;而且商人、市民阶层人数众多,文娱消费需求强烈,通俗(低俗)文娱更容易生存。上海地区对串客戏的查禁、处罚力度远小于宁波,尤其是租界内的领事等对禁毁戏曲并无太大兴趣,对多元文化的宽容度远大于宁波。

重写甬剧史的起始点是重新发现、研究第一手的原始文献材料、更新研究观念、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而改变重口述轻原始文献、重个别剧种史轻地方戏整体生态、重艺术轻市场的研究现状,这是《杨柳汀》展示的衍生价值。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