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在宁波 看见文明中国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朵“红牡丹”
香遍全球

他将传播推广
传统文化视作使命

姜红升(右)教外国友人毛笔的技巧。

世人皆知“洛阳牡丹甲天下”,然而在宁波镇海九龙湖,有一朵“红牡丹”,它的花香在五湖四海扩散开来。

“宁波市道德模范”“宁波好人”“宁波市优秀志愿者”“驻村文化大使”……姜红升这个名字,在宁波对外交流传播界鼎鼎有名。12年前,因一场特殊的文化交流体验课,让他告别22年的教师生涯,开办了宁波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并一头扎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中。

12年来,姜红升一直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以花为媒、以画做桥,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广传播到世界范围,让“红牡丹”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

因为热爱,他辞去了稳定工作

姜红升对书画的热爱始于30多年前。

1990年,英语教育硕士毕业的他进入衢州一所中学教英语。每次看到学校的美术教师余逸卿写字作画,姜红升都被深深吸引。出于对书画艺术的痴迷,姜红升每月要花费近1/3的工资购买笔墨纸砚,用于自学书画。

2001年8月,作为人才引进,姜红升转入了宁波的一所高中任教,担任高三毕业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兼任校图书馆馆长。

2010年与2012年的两个春天,姜红升应邀接待了近100位来自德国的师生,来宁波体验学习中国书画艺术。2小时内,他让德国师生画出了漂亮的牡丹,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那是我第一次正式的书画教学,没想到一节课时间,就让老外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姜红升说,那次偶然的经历,让他下定决心以书画为媒,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于是,在和妻子商议后,姜红升毅然放弃了从事22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为了不让家人操心,辞职的决定,两年后他才告诉了父母。

排除万难,用情传播“红牡丹”文化

“自古以来,宁波就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镇,这里国际友人众多。如果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国际友人,再通过他们传向世界,那该多好。”姜红升心想。

于是,2012年10月,他创办了宁波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

然而创办初期,面临着“无资金”“无场地”“无生源”的“三无”困境与压力。姜红升失去了稳定的工作,没了工资,书画社的运作,都得依靠在医院里当护士的妻子一人承担。

同时,为了有个理想的交流场所,姜红升利用社区、文化馆、图书馆的资源,寻求“立脚点”。没有外籍生源,姜红升就鼓起勇气,走进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外籍人士较为集聚的高校,招收国际学员。

这一系列的困难并没有打消姜红升的积极性,反而让他的信念越来越坚定。他说:“这件事没有人做,所以才难做;也因为没有人做,才更需要有人去做。我既然已经做了,就一定会好好地做下去。”

为此,他一边自掏腰包不断开展公益体验课、免费教学课,向各大高校和场馆“自我推荐”;一边又在夜深人静时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性地总结出能让初学者快速上手的牡丹画“五式快速学习法”和“2小时红牡丹国画教学课程”。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以国画牡丹国际教学为切入口,姜红升的牡丹课堂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越来越多的市民和国际友人走进他的课堂,沉浸在水墨牡丹的花海里。每次教学他都会听取学生的感想,并进行改良,将牡丹花的画法化繁为简,尤其是能让外籍人士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兴趣并掌握初步的技巧,从而更一步深入了解国画的魅力。

坚守初心

书写文化传播使命

对于姜红升来说,他的“红牡丹”梦想是一生奋斗的方向。但红花也需绿叶,近年来,姜红升也更加注重课堂项目的多样性,让外籍学生能多方位了解中国的国学之美、环境之美。

2021年3月,姜红升受属地邀请成为九龙湖国际家园的主理人,也将他的教学阵地转移到了宁波的美丽乡村。

“在这里,有足够大的室内外空间,让我开展太极、书法等各项活动。当地乡村还有很多特色民俗和非遗活动,能让我丰富自己的课程,也能让我的学生了解更多元的中国传统文化。”每周六有牡丹绘画创作课,每个月还有不同主题文化的体验项目,在姜红升的带领下,九龙湖国际家园成为在甬外籍人士学习交流的重要阵地之一。

从宁波出发,到英国,再到法国、德国、意大利、保加利亚、韩国……姜红升和他的宁波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不断延伸足迹,把中国传统文化带到世界更多地方。

“现在,我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了一步,我想培育更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让来自全球各地的孩子能主动去讲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去传播他们喜欢的中国传统文化……”姜红升表示,为乡村孩子开设了国际课堂的海伦娜、在海外建立红牡丹分社的康斯坦丁、自拍Vlog展示在甬所见所闻的乔乐……如今,越来越多的外籍学生深受姜红升的感染,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红牡丹传奇”,向国际社会传播宁波内涵和中国故事。

12年来,姜红升教授了来自170多个国家的近2万名外籍人士。他说,自己的初心永远不变,他的承诺和梦想也将永远继续。他坚信,在宁波盛开的“红牡丹”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

记者 朱琳 通讯员 岑思懿 文/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