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文体荟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4年03月30日 星期六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纪念沙耆110周年诞辰:

他深沉的爱国精神
始终启发着我们

沙耆早年油画作品。
沙耆(资料图)。
沙耆作品《春到钱湖》。

他是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画家,被称作“中国的梵高”;他少年成才,却被遗忘半世纪,直到晚年才重新被“正名”;他像彗星划过20世纪中国油画史的天际,为艺术语言的中外联通作出重要探索。他就是沙耆,宁波人文艺术版图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传奇人物。

昨日,是他诞辰110周年,一场名为“海棠依旧”的纪念座谈活动在同泰嘉陵举行。沙耆的家属和乡亲代表、研究专家、作品收藏家等30余人齐聚一堂,回忆沙耆先生生平往事,为更好传承他的艺术与精神出谋划策。

他探索出一条

中西共融的艺术道路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副教授,《沙耆年谱》编撰负责人兰友利当天专程从杭州赶来。作为关注沙耆多年的油画研究者,兰友利被其作品的感染力、艰难曲折的创作经历深深震撼着。“他在他的时代中,披荆斩棘的决心与毅力,为融汇东西方艺术所取得开创性的影响,应当被重视与铭记。”

在兰友利看来,沙耆特别重视写生,这一点在今天依旧是很重要的引领;他扎根土地的深厚情怀与眷恋,是他家国情怀的深刻体现;他还是一位拥有超前、广阔国际视野的艺术家,青年时期获比利时“优秀美术金质奖章”,以及1940年与毕加索一起参加比京阿特利亚蒙展览会等经历,足以证明其艺术达到的高度。

“沙耆鲜明的表现主义艺术语言,饱和的色彩,富有张力的笔触,独树一帜。回望百年油画艺术,沙耆代表了一条道路,一条有表现力的、拥有国际视野的、中西共融的艺术道路。”兰友利说。

沙耆的家乡情怀被进一步发掘

沙耆生前曾隐居塘溪沙村35年,在韩岭生活15年,在他的油画作品中,能看到不少故乡的风景。

今年3月,沙耆生前好友史美章完成了《沙耆东钱湖风景作品分布图》第9稿的研究与制作。多年来,史美章一直致力于收集寻找沙耆笔下的故土风光,一一做地点标识。“相比前一稿,这一版新发现增加的作品有《利民村一隅》《东钱湖南湖》《马山村》等。”受史美章启发,鄞州区在东钱湖畔设置了12处“露天美术馆”,结合实景将沙耆作品影像进行永久展示。

鄞州区政协原副主席朱国富是沙耆的同乡,也是2008年出版的《天纵神笔:沙耆先生纪念文集》一书的编撰主持者。他回忆:“1987年,我曾去看望当时住在韩岭的沙耆,给他带去了他最喜欢喝的宁波加饭酒;《天纵神笔》一书是在沙耆先生之子沙天行先生的支持下编辑出版的,今天来看,经得起时间检验。按照沙天行先生的话说,这本书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办了一件大好事,我们也觉得很自豪。”

沙耆故居旁将新建小型艺术馆

宁波市文联原副主席、文化学者周静书也是沙先生的同乡,他与沙耆交往半个多世纪,曾发表多篇关于沙耆先生的文章。“小时候有点怕他,因为大家说他是‘傻子公公’不好接触。但在我印象里,沙先生从来没有疯疯癫癫的样子,总是整整齐齐的,大多时候都穿着中山装。”

宁波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郁伟年则在纪念活动上表示,几十年来,宁波为宣传沙耆先生的艺术人生做了许多工作,他深沉的爱国精神,为民族、为人民的艺术,始终启发着我们。“当前经由一些活动,进一步普及沙耆先生的艺术,并以此提高大众的艺术欣赏能力与艺术素养,或许有更深远的意义,这也是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

沙耆先生的孙子沙亦松在现场表示:“110年前的今天,我爷爷出生在沙村,他生于乱世,抱着艺术救国的理念远赴欧洲,归国之后的几十年,他用画笔默默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晚年又一次达到艺术创作的高峰。今天我们缅怀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想必会让老人感到欣慰,我谨代表家人向家乡表示感谢。”

据了解,今年鄞州区还将举办多场相关纪念活动。六七月间,位于塘溪村的沙耆故居将修缮完成,邻屋的小型沙耆艺术馆也将开放。此外,鄞州区还计划联合浙江省博物馆举办沙耆画展、发行个性化邮票、排演一部越剧小戏,纪录片《塘溪传奇》也有望再次登陆央视。 

记者 顾嘉懿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