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里红妆·女儿梦》剧照(新华社发) |
 |
在华语电台做节目 |
 |
严 龙 摄 |
十里红妆 绽放纽约 宁波文化“走出去”谱写新章 在洛克菲勒基金会亚洲协会与美国创作人员合影 谢幕 这是一场再现中国传统婚嫁习俗的仪式,也是一部展现东方女性温婉与执着的爱情颂歌。在经过宁波、上海、北京、香港、台湾以及欧洲等地100多场演出之后,《十里红妆·女儿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作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中华风韵”品牌的又一力作,3月6日至9日登上了纽约林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的大舞台,向世界展示宁波和宁波文化之美。 《十里红妆·女儿梦》的这一次“走出去”意义非同寻常,不仅在于一个地方院团登上世界顶级艺术场所的舞台,还在于以商业演出的形式,走入了纽约主流人群的消费视野和文化生活。 让纽约感受宁波文化之美 婚嫁与爱情,是东西方共有的生活内容与情感诉求。 《十里红妆·女儿梦》继承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舞台内蕴丰富,充满诗意,展示了独特的江南婚俗风情长卷。该剧所诠释的对美与爱的追求,跨越文化与语言的障碍,获得纽约观众的共鸣。 为了展现盛大的“十里红妆”出嫁场面,《十里红妆·女儿梦》使用了近400件红妆器具,红花轿、红肚兜、红婚床、红箱子……大卫·寇克剧院的舞台上搭建起了一座放满嫁妆的“女儿楼”,场面恢弘,观众望之惊叹。而江南幽默的媒婆和箍桶匠,“以酒为聘,以酒陪嫁”的民俗风情,女儿节时清洗发辫的七色花瓣水……《十里红妆·女儿梦》以戏剧和舞蹈的诗意结合,以热烈和喜庆的中国红迎来纽约的早春,纽约感受了宁波的文化之美。 《十里红妆·女儿梦》在大卫·寇克剧院的四场演出,广受追捧,并且一场比一场轰动,最后一票难求,每场演出观众情不自禁鼓掌,演员谢幕时欢呼声和掌声久久不息。 社会各界人士慕名前来,观众中不仅有华人华侨、纽约市民,还有联合国官员、中国驻纽约的领事以及演出中介,70%以上是美国观众,对于极具东方特色的舞蹈、音乐、舞美、服装,纽约观众赞不绝口。 观众说得最多的是“太美了”、“太震撼了”,感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人,同时为《十里红妆·女儿梦》只能演四场感到遗憾,“这么优秀的作品应该演上一个月。”巴内特女士赞叹舞美非常漂亮、音乐直击人心,“上个月我去宁波旅游,那是一个很美的城市,《十里红妆·女儿梦》就是展现了宁波之美,它应该再到纽约来演出。” 在纽约的江浙沪地区所有同乡会的会长来到剧院观看演出,他们为中国舞剧能登上林肯中心的舞台感到骄傲,“我们旅居海外,听到熟悉的乡音,感受熟悉的乡情,真是太美好了。”中国驻纽约总领馆总领事孙国祥看完该剧后走上舞台,热情地说:“精彩绝伦,让美国人民深刻了解了中国文化”。国际管理集团艺术家公司舞蹈部主任马修评价说,整场演出“视觉冲击力强”,“男女主角的舞姿和动作非常优美”。对不熟悉中国的美国观众而言,演出展现得非常中国,对了解中国的华人观众来说,演出展现得非常江南。 演出前后,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陈佳强一行先后在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和亚洲文化协会开展两场讲座,向当地师生和市民介绍中国东方的传统婚嫁文化,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互动环节时有问中国现代婚礼仪式的,也有请教中国元素与现代舞如何融合的。亚洲协会文化网还对讲座进行了直播。协会全球表演艺术和特殊文化项目主任库珀女士在谈到观看《十里红妆·女儿梦》的感受时说,演出以宏伟的形式,细腻地讲述了一段独特的中国爱情故事,观众能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美国人,不光看到了舞蹈的精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凄美的爱情故事,对人生的悲欢离合有了更深的理解。 为了让美国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宁波,华语广播、华语电视和美国中文电视台邀请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赴美文化交流演出团团长张松才、出品人邹建红、总导演王晓鹰参加新闻直播和访谈节目,介绍这个中国清末民初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跨越历史的江南婚嫁习俗。很多观众在电台的互动节目中表达观看《十里红妆·女儿梦》的热切愿望,“只在纽约一地演四场太少了,旧金山、洛杉矶还有许多的华人观众,包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国友人都有很大的兴趣。” 纽约当地时间3月6日晚上,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首场演出前,主办方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和演出方宁波市演艺集团在大卫·寇克剧院二楼举行冷餐会,中国驻纽约领馆的所有领事、纽约社会名流,各地同乡会会长、《纽约时报》等20余家媒体记者等百余人参加。张松才向嘉宾们介绍了宁波城市的经济文化、历史人文,剧场电视屏幕上不间断播放着有关《十里红妆·女儿梦》以及宁波城市的宣传片,唯美精致的画面,引得嘉宾和工作人员流连忘返。 地方院团登上世界顶级剧院 作为世界艺术中心、娱乐先锋城市的纽约,有着世界演艺业的两大顶级板块———林肯中心和百老汇。林肯中心是全世界最大的艺术集合体,汇聚了11家艺术表演机构,有30个室内室外演出场所,共设2.7万个观众席,每年接待超过500万名游客。 大卫·寇克剧院坐落在林肯中心广场南侧,比邻久负盛名的大都会歌剧院和艾弗里·费雪厅,专门上演轻歌剧和舞蹈艺术。出自著名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之手的大卫·寇克剧院是纽约市的文化地标之一,被誉为“纽约文化生命力的象征”。半个世纪以来,大卫·寇克剧院一直是世界一流舞蹈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心目中的圣堂之一。得到大卫·寇克剧院的认可,代表着该剧目有实力拿到美国其他一流演出院线的“通行证”,也意味着该剧目已经闯进美国舞蹈界权威人士的视线,接受最挑剔的专业观众的审视。 2012年,大卫·寇克剧院首次为来自中国的舞剧《牡丹亭》敞开大门;2013年,大卫·寇克剧院上演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向丝绸之路上的敦煌画师和壁画艺术致敬。两部作品中蕴含的东方气韵和中国文化折服了众多观众。 2014年,宁波市演艺集团出品的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在大卫·寇克剧院的舞台上延续瑰丽唯美的中国情怀,展现“中国梦”的美好和光彩。3月12日出版的《纽约时报》这样评价:“爱人远行,痴等一生,美哉!”NBC电视台、ABC电视台等其他美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以及新华网、人民网、万维网等国内媒体,当地主要华文媒体《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和《侨报》都对演出进行了报道。 宁波市演艺集团董事长邹建红以“三个想不到”描述纽约之行。“第一个想不到是经过三年时间的运作,通过‘中华风韵’展演这一难得的渠道,我们真的把《十里红妆·女儿梦》推到了世界顶级的艺术殿堂;第二个想不到是美国观众对中国文化如此喜爱,最后两场演出在网上根本订不到票,很多人辗转想到我这里购票;第三个想不到的是我们搞的一系列活动吸引了那么多人参加,又有那么多人关注中国江南文化,关注宁波。” 《十里红妆·女儿梦》是继《牡丹亭》和《丝路花雨》之后“中华风韵”第三部登上大卫·寇克剧院的中国舞剧作品。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党委书记宋官林认为,“《牡丹亭》是中国历史上一部经典作品,《丝路花雨》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优秀作品,《十里红妆·女儿梦》是新世纪推出的优秀作品,这三部戏分别代表了前天、昨天和今天。宁波歌舞剧院是一个地方院团,但创作的《十里红妆·女儿梦》代表了中国当代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平,反映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对生活的解读和对艺术的追求,对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 陈 青 马玲玲/文 张 炜 马玲玲/摄 本土化和市场化的有效结合 大卫·寇克剧院在纽约公众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影响力和号召力,登陆大卫·寇克剧院,相当于直接走入纽约主流人群的消费视野和文化生活,叫座大卫·寇克剧院,表明它已经在纽约成功演出。代表团团长张松才说,“《十里红妆·女儿梦》的成功演出,再次证明优秀艺术的无比魅力。我们通过艺术交流增进友谊,加深了解,扩大和提升了宁波城市的影响力。《十里红妆·女儿梦》不仅在美国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是以市场化运作模式把中国最本色的作品推向国际的典范,是坚持本土化和市场化来推动‘文化走出去’的一次成功实践。” 作为一台展示江南地区民俗风情的艺术精品,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将中国本土化的元素充分融入其中。而为了让本剧在艺术表达方式上更加国际化,在赴美演出前,剧组邀请麻省理工学院视觉艺术系教授杰夏伯和纽约皇后学院戏剧舞蹈系教授殷梅为该剧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其更符合美国观众的欣赏口味。为了便于长途跋涉,舞台道具在保持原有唯美大气的基础上,选取部分软景取代硬道具,将原有6个集装箱的容量压缩到2个集装箱。演出时间压缩到两小时之内。把一个戏搬到完全不一样的场地上演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十里红妆·女儿梦》显然做到了,在坚持原汁原味地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用世界语汇满足了美国的本土化要求,很好地连接了中西文化。 同时,《十里红妆·女儿梦》的演出完全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剧组对《十里红妆·女儿梦》的演出作了精心策划、精心准备、精心实施,“毕竟《十里红妆·女儿梦》是一个最新的创作成果,相比《丝路花雨》、《牡丹亭》,对观众来说有陌生感,把陌生感变成亲切感的过程必须付出努力。” 半年前,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在纽约开始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的宣传,通过与当地一家文化媒体的协作,以电台、电视台、杂志、报纸、观众互动等各种形式,为该剧的演出宣传造势,纽约街头大街小巷的广告成为游客拍照留念的背景。四个月前《十里红妆·女儿梦》开始售票,并委托中介机构推销票务,还到华人区举行展览,促进票务出售。剧组抵达纽约后,马上安排该剧的出品人、制作人和导演亲自参与电视台、电台的节目录制,介绍该剧的情况,并宣传宁波的文化。时报广场电子大屏滚动播出的宁波城市宣传片也为该剧的演出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十里红妆·女儿梦》演出前的出票率已达到九成,首场演出轰动全城后,使得后三场门票被一抢而空。 中国文化走出去伴随着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多年,我们拿什么东西走出去?用什么样的方式走出去?随着我们对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有了清醒的定位和认识,我们完全可以把完整表达中国人情感的作品搬上世界主流剧场,《十里红妆·女儿梦》是对生活的美好礼赞,展现了复合型的艺术冲击力。本剧不仅表达了一个女人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且通过这样一个唯美的故事,把我们中国江南、浙江、宁波美好的自然形态,像一幅山水画一样呈现在域外观众面前,让他们领略了中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取向,这个切入点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通过市场化运作,托举《十里红妆·女儿梦》这样优秀本土表演艺术作品登陆美国主流艺术殿堂,吸引西方主流观众,不断扩大中国表演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如果单纯地靠政府买单,这样的文化走出去肯定是难以持久的。如同两个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一样,一定要是互利双赢,优势互补,两国之间的贸易才能走得久远。文化也是如此,一定要用一种市场的杠杆,遵循市场规律,这样的交流才会持久有生命力,才能吸引真正愿意走进剧场的观众观看演出。 “走出去”要走在最前面 通过《十里红妆·女儿梦》四场火爆的演出,“十里红妆”、“宁波”、“中国”成了纽约文化圈里热门的词汇,宁波成了纽约观众向往旅游的城市,中国的影响力以文化艺术的途径再一次得到加强。大卫·寇克剧院的总经理马克·海瑟除了赞叹剧目的精彩之外,他真挚地说,“看了你们的城市宣传片,就很想到宁波去;看了你们的表演,就想立即到宁波去,也希望你们以后能回到这里来演出。”与此同时,“十里红妆”成了美国演出机构争抢的“香馍馍”,多个机构的演出商或演出中介前来洽谈邀请《十里红妆·女儿梦》的演出事宜。 《十里红妆·女儿梦》的成功走出去坚定了宁波市演艺集团着力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一路走来的历程,与它最初的定位是分不开的,那就是要打造一部真正流传得下去的艺术精品。”宁波丰富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为我们的文化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值得我们不断挖掘,并在此基础上把文化产业链做大做强。 《十里红妆·女儿梦》总导演王晓鹰欣喜于演出的成功,“《十里红妆·女儿梦》已经成了宁波的文化名片,女主角程琳的进步超出我的判断和预期,说明宁波市歌舞剧院对演员的锻炼和培养卓有成效。《十里红妆·女儿梦》的成功是建立在雄厚的艺术实力上的,完全可以走得更好更远。”他建议宁波市演艺集团可以做“十里红妆”的系列性拓展产品,一方面走市场化道路,一方面要更讲究艺术品质,“宁波市演艺集团多方位地承担了文化责任,积极开拓与国际合作是相当有意义的事。” 在纽约演出期间,宁波演艺集团和麻省理工学院视觉艺术系教授杰夏伯和纽约皇后学院戏剧舞蹈系教授殷梅继续讨论《霸王别姬》的合作事宜。去年6月份启动的《霸王别姬》项目,拟采用创作和演出在国外、制作在国内的形式进行。这种形式有利于把国外优秀而新颖的表演形式引进来,丰富或者改变我们舞台艺术的现状,让我们往表演多元化发展,推动宁波市演艺集团真正成为外向型的文化演艺集团。“文化走出去”,我们要走在最前面。 文化交流要向深度发展,不仅包括我们到美国演出,还可以是人才交流和艺术培养。作为本次文化交流的成果之一,今年7月,宁波演艺集团的沙日娜和程琳将通过洛克菲勒基金会赴美参加培训,基金会还打算介绍美国艺术家到宁波来交流学习。通过艺术表演扩大宁波城市的影响力,《十里红妆·女儿梦》在纽约的演出是一次非常好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我们下一步将甬剧、越剧等更加多样化的艺术样式推到世界顶级舞台打下一定基础。 文坛艺苑点将录 李浙东,1954年5月生,镇海区文化馆研究馆员。浙江省摄影艺术贡献奖获得者,浙江省首届德艺双馨摄影家,浙江省1979─2009优秀摄影家,宁波市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优秀人才。200余幅作品分获国内外各类奖项。现任市文联委员,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镇海区摄影家协会主席。 上世纪70年代,钱塘江畔,当我要告别度过数载青春岁月的兵团生活时,心中蓦然升起万般留恋。为他日追忆这段蹉跎岁月,也为不忘朝夕相处的战友,我托母亲借来一架海鸥4B相机,第一次玩起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85年,当我的作品《静谧的夏夜》获得省青年摄影艺术展金奖时,自觉已同摄影结下不解之缘。 我偏爱艺术摄影,喜欢画意和纪实相结合的风格,希望能用完美的形式去表达作品内涵。艺术摄影的拍摄者除了自我愉悦之外,更应考虑作品给他人的审美感受,而美的内涵应该通过完美的形式,即艺术地表现才能更好地被人接受,才不会使作品因缺乏烘托的骨架而失去应有的感染力,才能达到寓内涵于形式之境界。 从迈入艺术摄影创作的门槛算起,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了。在追求光与影的道路上,酸甜苦辣俱全,但更多的还是创作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我在寻觅无数令人心动的瞬间时,亦从中品味到了生活之美好和大自然的壮丽,从而使我的人生也收获了许多精彩。当我的作品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感受而有益于社会时,成就感油然而生。回想2002年我在日本举办个人影展时,当五星红旗高高升起那一刻,内心的澎湃之情至今仍难以忘怀。 今年是我的退休之年。没有了朝九晚五的牵挂,也许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与摄影为伴,因为这么多年来,摄影已融入了我的生命之中。我不敢想像,离开摄影将会怎样……对于未来每一次按动快门,我不存奢望,仅仅是为了一份心愿──留住心中的美丽。 (严 龙 整理) 自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