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宁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03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卡”之路在何方?

张燕

  提要

  预付卡看似“馅饼”,但消费者想要“吃”得好并不容易。除了购买者要谨慎选择,预付卡的监管办法也在不断探索中。然而,破“卡”之路困难重重。

  本报记者 张燕 通讯员 林刚

  多方尝试欲破“卡”

  市面上各种各样的预付卡中,发生纠纷最多的,便是服务行业小商家发行的卡,健身、美容、美发、洗衣等行业尤为多见。

  2009年以前,我市就有不少预付卡监管措施推出。办法之一是对发卡户建立档案,建档工作量很大,但预付卡发行者多为中小企业或个体户,变动快,而且这只是前期防预性工作,一旦发生经营户卷款逃逸事件,难有后续保障。

  第二种是通过物业来保障。我市一些大型商圈以物业担保金的方式来对预付卡发行商户进行制约,但由于这种担保金是物业公司收取的、主要服务于物业的专用金,金额一般只有数千元,与商户预付卡的发行额差距很大,一旦发生问题涉及赔付,只是杯水车薪。

  第三种是由行业协会牵头,各行业中部分信誉较好的商户发起倡议,并交纳一定额度的保证金。这种方法在赔付上也与第二种情况类似,保证金无法支付商家逃逸后的大额赔付,且这种做法仅在个别行业协会推出,大多数协会表示“不敢承担这个风险”。

  此外,为防范预付卡经营户“关门大吉”,我市各地工商部门推出对预付卡经营户进行约谈的措施。“我们曾对美容、美发、干洗等行业的业主进行过约谈,让企业提升社会责任感,增加信誉度。这确实对预付卡风险防范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北仑区市场监管局柴桥所一名工作人员解释,由于不少发行预付卡的商家规模小,说关就关,约谈的范围是有限的;另外,约谈采用口头方式,没有一个根本性的保障,如果商家确实经营困难面临关门,消费者也只能通过消费调解或法律途径维权。

  “抓大放小”的尴尬

  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在减少现钞使用、便利公众支付、刺激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商业企业和消费者的普遍欢迎。然而,在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市场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监管不严、违反财务纪律、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和公款消费、收卡受贿等问题,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5月就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作出全面部署,同年商务部起草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并于2012年9月21日公布。

  《管理办法》的出台无疑是政府对多年来“自生自灭”的预付卡进行规范的信号。不过,从《管理办法》的内容以及实际操作上看,显然是“抓大放小”。

  《管理办法》规定,从事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包括家庭服务、洗染服务、理发及美容服务、洗浴服务、保健服务等)、修理业、清洁服务等的企业法人,在我国境内发展的,在开展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业务之日起30日内,需要根据企业规模等情况,到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备案。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是企业法人,并不包括个体户”。有关人士指出,这就给预付卡的监管留下了很多“真空地带”。据了解,目前,预付卡“关门走人”的高危区,是那些规模较小的企业以及个体户,有些行业个体户的数量远大于企业,如在美容业和美发行业,登记在册的个体户与企业的比例约为4:1,在干洗行业,个体户与企业的比例约为8.5:1,对个体户的监管仍在监管盲区。

  从实际操作来看,目前我市有关部门对预付卡的备案,基本局限于规模以上的发卡企业。有关数据显示,有27家企业的预付卡进行了备案,受限于人力和执法力量,大量中小企业仍游离于监管边缘,并未纳入备案。

  就算中小企业全部纳入监管,监管力度也远不如规模企业。《管理办法》要求发卡企业进行严格的预收资金管理,这些资金只能用于发卡企业主营业务,不得用于不动产、股权、证券等投资及借贷,对不同企业的预收资金限额也进行了明确。同时提出了资金存管制度,但这些局限于规模发卡企业、集团发卡企业和品牌发卡企业,更多也更容易发生问题的小型企业,备案的要求比较简单。

  第三方监管或可破“卡”

  除了现有的监管模式,有识之士也提出一些其他措施。如有人提出“源头监管”,即在企业登记注册时,将发放预付卡资质作为一种许可条件。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包括个体户需要发放预付卡,必须事先申请,类似于将预付卡作为一种“经营范围”来考量,没有发行资质的企业禁止发放预付卡。不过这种方法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有人提出第三方监管,即通过一个类似于支付宝的监管平台,将消费者的预付资金存入其中,消费者每消费一次后进行确认,第三方平台再将资金打入商户。这对于解决中小商户关门歇业预付卡作废有直接的效果,将有力地保护消费者预付卡里的资金。“我们欢迎各方与支付宝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服务。”支付宝方面给予记者这样的回复。

  这种做法迟迟没有实施,业内人士认为阻力主要来自于中小型的发卡企业。“发卡无非是为了迅速回笼资金,如果把预收款存放在第三方平台,这与消费者单笔现金支付有什么区别?”一家美发店老板实话实说。

  要解决这位美发店老板的顾虑,并非不可行。发卡企业最担心的便是不能及时收回资金,这时如果政府能打通一条便捷优惠的融资渠道,利用第三方机构托管的预收资金允许企业低息贷款,不仅能解决企业的资金回收问题,又能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也许这样,宁波能走出一条预付卡的破“卡”之路。

  消费者自我保护很重要

  在尚没有一个非常可靠的预付卡资金保障体系前,消费者作为预付卡的持有人,应具备自我保护意识,尽量看好自己卡里的钱。

  首先,办卡时要慎重,要选择相对正规的商家办理预付卡。一般而言,大型超市、商场等推出的预付卡经过备案,很多有资金存款账户,相对安全,而中小型企业尤其是一些规模小、管理不正规的企业或个体户发行的卡,应特别谨慎办理。

  其次,如果在小商家办理预付卡,最好事先了解法定代表人的信用度,也可到有关部门了解该店家是否有被投诉情况。

  再次,一次性办卡金额不宜过大,办完卡后要尽快消费。也可以考虑同事或朋友之间合办一张卡,以减少预付式消费的风险。(张燕)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报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