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文化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03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作家文学甬军的新生力量

雷默

  俞永富 摄
  严 龙 摄

  网络作家

  文学甬军的新生力量 

  

  雷 默

  苍天白鹤

  只要敢于尝试,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我现在是起点中文网的白金作者,专职在家写作。在从事网络小说创作前,是一名厨师。从一个掌勺的大厨转身为一个从事玄幻小说创作的网络作家,主要靠的是机遇。在做厨师的时候,我也喜欢文学,写过大量纯文学作品,包括中短篇小说、诗歌,但屡次投稿都被拒绝,心灰意冷之后,才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同时,我也一直是网络文学的忠实读者。在阅读其他人的作品之时,往往会灵机一动,想到一个好点子,并且有着一肚子想说的话。所以,我坐在电脑桌前,将自己构思的故事一个字一个字地码出来。我觉得,不管这些故事好坏,只要敢于尝试,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写了多年之后,一部《武神》成为起点中文网点推第一的超级作品,我本人也终于完成了转身。

  网络小说作者所创作的文字数量确实比传统意义上的作者要多得多,但是能够保持每天上万字更新的并不太多。或许在原始的积累过程中,需要让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所以他们会每天更新那么多字数。但是,这种爆发式的状态没有多少人能够经年累月地维持。一般来说,绝大多数作者,每天在电脑前真正意义上的工作时间不会超过四个小时。如果有人说他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那么他肯定是在与人聊天、打游戏。如果让他们断网、断通讯设备,那他们基本上可以在四小时内完成一天的工作量。

  相比于传统作家,网络作家是一个新兴的职业。传统作家往往是在一本书全部写完之后,才投稿,使用纸质媒体出版,他们完成写作之后能够引起怎样的反响事先无法把握。而网络作家因为每天更新,他们写出的章节会在第一时间被读者看到,如果引起大量的不满的声音,他们能够迅速地找到调整方向,并且可以按照市场需求来写出让更多的人认可和接受的文字。

  目前,我正在创作一部新的玄幻网络小说,已经在起点中文网连载,新书人气持续增高,多次在起点中文网读者点击榜、推荐榜、月票榜等各种排行榜上占据一席之地。目前,唯一想做的事是早日把这部小说写完,至于是否能超越以前的作品,应该交给读者去评说。

  2014年3月17日,宁波市网络作家协会成立,标志着全国第一个地市级网络作家协会的正式诞生。

  网络文学是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文学样式,以1998年台湾网络写手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的走红为标志,历经10多年的发展,网络文学创作题材涵盖历史、玄幻、仙侠、穿越、言情、都市、悬疑、军事等领域,以其通俗性、随意性和趣味性的叙事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网民读者的追捧,开辟了当代作家新的成长模式,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传统格局。

  宁波的网络文学经过几年自我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据统计,目前活跃在国内主要网络文学网站上的宁波籍作家有50余人,出现了苍天白鹤、北藤、阿耐、雁无痕、在南方的毛豆、西樵媛、小佚等一批有影响的网络作家。其中,苍天白鹤获得2013年度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排行榜第13名,版税收入430多万元;北藤创作的长篇网络小说《天才儿子腹黑娘亲》刷新女性小说阅读纪录,一部书创收过300万元;在某企业做高管的网络财经作家阿耐曾经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她创作的财经小说《大江东去》、《回家》、《不得往生》等作品均在网络上引起较大反响。

  网络文学给当代文坛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呈现出与传统文学不一样的特征。比如,文学观念平民化,作家身份大众化,参与主体年轻化,文本载体数字化,流通出版多元化等。如果将网络文学放在文学发展史上来观察,当前的网络文学还处于青春期,还在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它需要更多的认同并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下面遴选了几位宁波网络文学作家中的佼佼者,通过“作家自述”,看看他们是怎么走上网络写作之路的,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创作追求又是什么。

  雁无痕

  兴趣,载着成熟或不成熟的梦想远航

  我从小就有一个写作的梦。初中的时候也曾将作业簿上的空白页撕下来,订成一本,悄悄地在上面写武侠小说;读大学的时候也曾买了一摞又一摞的文稿纸,端端正正地抄写了,给《今古传奇》寄过去。结果当然是杳无音讯。

  2004年开始接触电脑,也在电脑上读了一些文学作品。大约是2005年吧,看到了一张《宁波日报》,上面有中华杨老师的长篇报道,我第一次知道了“网络文学”这个概念,第一次知道了有一个原创网叫起点中文网。于是就找到了这个网站,钻在里面看穿越架空类历史小说。看多了,也蠢蠢欲动。

  2006年带初三,那时已经临近中考,一次上课,从一个男生手中缴获了一本比较毁“三观”的盗版小说,当场气得将那本书给撕掉了。于是就有了想法:写一本好一点的给学生看看。中考结束后我有一个比较长的暑假,就开始动手。当时家中没有网络,每次更新得跑网吧,更新一次付出三元钱,还得瞒着家人,形似做贼一般。因为这样,更新也是断断续续。一年下来,钱花了不少,收入一分也无,坚持更新了100万字,依靠的是兴趣。每次一打开电脑,就看看有没有新的读者留言,如果有一个新的读者留言,就能乐上半天。然后忙不迭地更新,与读者互动。互动完毕,又忙着刷新,看看点击有没有增长,推荐票有没有增长,再乐上半天。

  乐趣是有了,但是一直没有签约,没有推荐,也是非常郁闷。2007年接到潇湘书院编辑的邀请,于是我怯生生地在起点页面上留言:我打算搬家了,大家会跟着吗?结果一天后就见到七八条留言:愿意跟随。很简单的几句留言,但是不知怎么着,当时眼泪就出来了。2007年10月,跑到了潇湘书院,12月《凤开新元》入V,2008年1月5日拿到了第一个月稿费,一共251元。

  100万字,251元稿费,看起来有些寒碜,但是我终于有底气在家里装网线了。

  作为兼职作者,所有的时间,都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白天是绝对没有时间写书的,只能是晚上。下班回家,吃饭洗碗做一点家务,然后打开电脑,在QQ上约三五个好友,开始“拼字”。所谓“拼字”,可以理解为打字比赛。几个人约定一小时或者两小时后见面,然后大家就开始对着文档疯狂写文。到时间后互相报数,看谁在规定时间内写的文章字数最多。当思路流畅的时候,每小时能写两三千个字,但是当思路不顺的时候,就只能对着键盘发傻,写了删,删了写,写一万字却写出了四五万字的废稿也是常见的事儿。2010年,有程序员设计出了一个叫“小黑屋”的强制码字软件,这个软件的特点是:打开软件设置你必须完成的小说字数之后,你不能开网页,不能上QQ,除非你完成规定的字数,才能退出该软件进行其他电脑活动。我立马买了这个软件,动用这等利器与朋友拼字,果然是赢多输少。

  写网文数年,钱挣得不多,但是错过的却是不少。几年来,我们家的电视机成了摆设,我没有看过任何一集电视连续剧;没有给丈夫和孩子做过一顿像样的晚餐;即便是周末,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脑子里记挂着的却还是“更新”。最幸福的时候是每年的寒暑假,我真觉得自己是富户,有大把的时间供我挥霍着写文。还记得2011年春节那个晚上,万家鞭炮一起轰鸣,我却趴在电脑前宣判《窈窕将军》中一个重要角色的死刑,浑身颤抖,泪雨滂沱。

  七年网文路,其中酸甜苦辣,一言难尽。唯一可以提的,就是“兴趣”两个字,是这两个字,载着成熟或不成熟的梦想,一路远航。

  北藤

  只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

  对于网络作家这个群体,人们总是持有偏见,认为它是一份不正经的工作,不稳定,收入没有保障,所以很少有人有勇气选择专职写作。

  我选择了专职写作,同时也放弃了很多机会和可能性,我并不后悔,我想遵从自己的内心总是不会错的。一个人只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我想我现在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心里燃着一团火,永不熄灭!

  我是从2009年开始创作的,当时正在英国留学,留学生活的开端是充满兴奋和好奇的,我花了两年的时间,游遍了大半个欧洲。当好奇心渐渐褪去,剩下的就是日复一日的学习、实验、考试和论文。我的本科专业是应用物理,硕士之后转为高分子材料专业,还发表过关于纳米材料研究的学术论文。我出入最多的场所,除了宿舍、课堂,就是实验室,这样的日子,简直要将人逼疯。

  偶然的机会,在朋友的介绍下,我接触到了网络文学,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创作之初,我摸不着写文的门道,只是凭着感觉走,所以行文往往散乱,主次不分,更别提微薄的稿费了。那时候很受挫,只能安慰自己,纯粹当作是一种兴趣,用来打发时间和减压。直到我创作《燕归来》(网络名《女皇攻略》),初次尝到了成功的滋味,这本书在连载期间,点击、收藏各项排名一直蝉联纵横女性小说前三名,甚至有一位导演找上门来谈合作,这让我对写作有了信心。

  之后,我在潇湘书院创作了《天才儿子腹黑娘亲》,这本书同时刷新了潇湘书院和移动手机无线平台女性小说类总订阅榜第一名的纪录。我的稿费一下子飞涨,读者的留言让我眼花缭乱,我终于相信自己是有创作天赋的,只要我努力,我可以走好这条路。

  《天才儿子腹黑娘亲》这本书连载了两年多,总共写了450万字,其间我有试过连续一周每天更新两万字,差不多每天需要10到15小时的时间来写作,写作时整个人处于一种精神亢奋的状态,等到码完字,就睡得死去活来,然后第二天继续……那是一种痛苦并快乐着的经历,这样的经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本书先后签订了简体、繁体出版,在《飞魔幻》杂志连载,并且签约了影视改编。它更是长期跻身于小说类百度搜索风云榜,是上榜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小说之一。这本书的成功,让我得到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也为我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有出版社的编辑来找我约稿,各大文学网站的编辑高价请我去写书,还有影视公司的制片人邀请我创作电视剧剧本,我开始转型成为一名正式的编剧,目前正在创作电视连续剧剧本。

  我不知道未来我究竟能走多远,但我绝对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

  西樵媛

  创作的乐趣在于创造无限大的时空,

  将自己放进去

  第一次写文是在高三的时候,那时没有自己的电脑,完全是靠手写在笔记本上。因为怕写得不好,也没有与任何人分享,但仅仅是创作的过程和那满满的字,就让自己很开心了。大学的前几年,我喜欢把写的东西收藏起来,独自欣赏,锁在抽屉里的稿纸就像是令人开心的小秘密,那种暗爽的感觉挺不错。

  网络写文是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百度贴吧功不可没,同道中人的文章激发了我与人分享的兴趣,短小的故事后面高楼叠起的评论无疑是自信心的助力,创作平台自此转移到了网络,最盛产的时期随之而来。

  成为网络签约作者那是很多年后的事了。在2009年之前,我的文都是随意地发出去,谁都能看,谁都能聊,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文学网站的编辑通过博客找到我,从此才有了网络签约和VIP章节这回事,算是出道多年,终于上路了吧。至于出版,那是在2010年的时候,因为自己爱看推理悬疑,就向我常买书的那家出版社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投了稿,结果竟然中了,从此便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状态。

  因为从小喜欢戏剧,读书时代曾经是舞台上的活跃分子,所以爱屋及乌般对故事创作充满莫名的兴趣和热情,任何一个不需要思考的瞬间,脑海里都可能闪过故事的画面、角色的脸谱和人物的对白,或是情绪使然的想象,或是生活画面的残存,纸笔的记录便也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其实创作与演绎的本质并无不同,在无声的舞台上铺展自己中意的情节,这种华丽而温馨的满足感便是起笔的源头。

  每个人的生活圈子总是有限,创作的乐趣在于可以创造无限大的时空,将自己放进去,体验各种角色所能带来的精彩。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就变成了本能的快乐,平时看来枯燥的化学物理,因为成了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得到追捧,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细节的捕捉,慢慢成为自然的习惯,当发觉自己在反复的体验与学习中得到成长时,创作就真正成了心灵的导师。

  作为业余写手,我的生活基本和非作者的人没有差别,本职工作还是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写作只是作为个人爱好,但也要感谢我充实忙碌的工作在不经意间成为创作的灵感源头。我的盛产时期是在大学,每天万字更新并非很难的事,尤其是读研后期的时候,每天12点到晚上10点的写作时间是保证的。但开始工作后,就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写作,尤其是周末,会一个人去环境不错的咖啡店坐一整天,效率还是蛮高的。不过因为常写推理悬疑这种故事,要斟酌逻辑和文字,还需要及时补充各种科学常识,脑细胞死起来飞快。经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所以目前大多数时间都属于屯文状态,产量的降低不可避免,一年大概也就1-2本书的量。因此,会更加注重故事的质量,力求写好写精,给读者带去更精彩的作品。

  文坛艺苑点将录

  全碧水,甬剧第二代演员,1938年3月出生。1957年进入宁波市甬剧团,1963年调入宁波市实验越剧团。省戏剧家协会、曲艺家协会会员,擅长演小生戏。1995年在市文艺学校任教;钟丽云,1942年7月生。1956年考入宁波市越剧团,1959年调入福建省福鼎市越剧团,1965年加入宁海越剧团,主攻戚派正旦。退休后,夫妻俩开始联袂从事小品创作表演并多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奖,被评为市十大“文明之星”、市“十佳文化家庭”。

  上世纪末,我们夫妻俩先后退休了。因为从事戏曲表演几十年,对九尺舞台有着一种无法割舍的依恋,仿佛舞台就是我们生命中另一个美好的世界。在余生,还能不能找到一个可以发挥余热的舞台呢?当时,小品这种独特的文艺形式深受观众追捧,我们决定自己创作小品。

  那时,我们还住在曙光新村,看到小区内一楼与五楼两户邻居,因为生活琐事闹矛盾,还经常使出一些针锋相对的“绝招”来攻击对方,让周边的邻居跟着吃苦头。1998年底,我们从这个事例入手,开始创作第一个小品《楼上楼下》。

  在接下来的四五个月时间里,我们像中了邪似的,完全生活在小品世界里。家里十几平方米的客厅成了临时舞台,我们分饰男女主角,每一个“包袱”、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台步乃至每一个表情都要进行无数次推敲。记得其中有句“救命啊”的台词,有次因为排练太投入,惊动了隔壁邻居,拼命地来敲门,还真以为我们家出事了呢。

  得益于以前积累的表演功底和扎根于生活的创作素材,1999年4月,《楼上楼下》第一次在东胜街道史家社区演出,结果一炮打响。后来,我们又在演中改、改中演,把表演时间从16分钟逐步浓缩到12分钟以内,最后成为我们的一个优秀保留剧目,先后演出上百场。时隔多年,我们有时外出演出,一些观众还能说起其中的个别情节和台词。

  “台上演文明戏,台下做文明人”是我们的座右铭。十多年间,我们共创作了三四十个小品。2002年4月,受中央电视台邀请,我们一家三代登上了“神州大舞台”。要感谢小品,让我们告别了小舞台,却走进了社会这个大舞台。

  (严 龙 整理) 

  自述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报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