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宁波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0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杭州湾新区格局三变

张伟东+袁红薇+黄程

  从滩涂边隅迈向投资热土

  “杭州湾新区是杭州的吗?”4年前,对一个外地人来说这还真是个问题。当时,受邀参加首届“杭州湾新区日”活动的一名北京客商就直接叫司机开车到了杭州,“绕了一大圈,闹了大笑话。”

  起步时的杭州湾新区犹如白纸一张。“那时候新区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展示,只能临时从国内别的开发区借用些资料。”鲁晓东,一位长期为新区制作宣传片、布置展馆的杭州创意策划公司老总感慨很多,“后来每年来好多次,每次来都有新的变化、新的景观。新区变化太快了。”

  扩宣传、重招商、强基础,是新区成立后决策者作出的首要选择。坚持国际化、高起点,尽快扩大杭州湾新区的影响力,在首届“杭州湾新区日”活动中,就通过亚洲电视、上海国际商会、北京华本俱乐部,邀请到了100多位商界名流参与,包括香港汉生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嘉音、厚朴投资管理公司主席方风雷、北京华远地产任志强等。

  为了借力宣传,扩大影响,新区招商部门先后与59家国内外知名专业协会、咨询机构及外国驻华使领馆等第三方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仲量联行、戴德量行、高力国际、普华永道、世邦魏理仕、毕马威、麦肯锡、德勤、中英贸易协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亚洲制造业协会等。

  曾经的滩涂,如今已然成为大项目竞相抢滩登陆的投资热土。当好服务客商的“店小二”,新区管委会一定程度上成了一个大型接待办。“今年1至5月,新区已经接待海内外各类大型投资考察团近百批次2000多人,这里天天有商务客人。”管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

  “从招商抢资到选商引资,转变并不容易。”新区管委会招商部门负责人说,“现在我们面临的招商竞争对手,已不再是省内市内其他开发区,往往同一个项目,要与苏南、珠三角等传统招商优势地区直接掰手腕。”新区的眼界已经明显不同。

  苦心经营,终有回报。凭借一批优质大项目的集聚,新区在全省产业集聚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三年两夺冠。今年2月,新区又成为了全省第20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从百亿级迈向千亿级

  5年前,依靠当地产业的平移式集聚,这里的年工业产值仅有300多亿元,年税收刚刚超10亿元。按照今年目标,新区工业产值将首次突破千亿元,迈入全省千亿级俱乐部,财政收入也将力争突破70亿元,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8%和47%。

  由于基础薄弱,2011年新区提出的目标是力争完成“三个100亿”,即地方生产总值、引进项目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超百亿元,仅仅两年后,新区年度目标已经直线上升为突破“两个300亿”,即引进项目总投资300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

  全球金融危机后,在传统产业普遍出现过剩情况下新区何以能够保持持续高增长?新区管委会主任王剑侯告诉我们,“新区这几年发展之所以快,主要在于坚持把转型升级的重点放在增量的扩张上。顺应产业创新形势,坚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加快布局,突出“2+3+1”主导产业方向,持之以恒、精确招商,即使在存量受到冲击情况下,也能够依靠新产业新项目的投入及时发力。”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最能够说明问题,4年前,新区工业经济中占据前三名的还是化纤、家电及五金行业,今年1至5月,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汽车比重为16.6%,新材料比重为16%,高端装备比重为13%,分别占据了前三名。

  大平台集聚大企业,世界500强在某一个区域的落户和集聚往往具有标志性意义。随着德国大众、吉利汽车、德国博世、美国伟世通、中信集团、联合利华等企业项目入驻,这里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已经达到13家,共16个项目。瞄准未来,新区通用航空产业园、高性能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生命健康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已经初步完成布局。“根据我们的规划设想,依托这几大专业园区,到2020年,引进投资超亿元以上项目150个以上,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项目30个以上,届时除汽车产业外,再打造若干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区经发局负责人介绍。

  市场需要英雄辈出,企业需要风云人物。4年前,新区产值最高的企业还停留在20亿-30亿,去年,吉利汽车成为新区首家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根据产能布局,到2018年上海大众可能成为新区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企业。加快创新转型、做大做强,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民营企业面对市场变革的共识,在新区一长串成长型企业扶持名单中,方太、沁园、雅迪等龙头企业也在摩拳擦掌。方太产业集群在新区即将上马,茅忠群这位方太新掌门人提出的目标是,到2018年产值达到100亿元,2023年达到200亿元。

  从产业区迈向“国际城”

  上月,在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与新区管委会联合举办的“杭州湾论坛”上,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家罗伯特·J·席勒专门作了“诺奖得主眼中的中国经济与金融”主题演讲;去年,著名经济学家厉无畏也来到新区作主题讲座,与近百名新区企业家纵论经济形势、演绎“头脑风暴”……在新区,可以感受到国际化气息越来越浓。

  “初到新区工作时,这里的条件并不好,没法安家落户,还总是摆脱不了打工者的身份”。李娇,这位沁园公司企业的中层,大学毕业后到新区工作已有11个年头,最能感受新区这些年来切身的变化,目前她即将搬入位于新区杭州湾世纪城的新家,7岁的孩子也将入读新区新办小学。

  带来这种变化的,是新区产城联动战略的快速推进。大型综合体、酒店、医院、学校及娱乐休闲项目相继建设投用。按照所能做到的最好标准,接轨国际化一步到位。在装修一新的大众公寓,可以看到各类配套设施齐全,上海大众宁波分公司已有3000多名员工正式入住。在园区内漫步,可以发现来这里高鼻碧眼的“老外”越来越多。

  在经济创新活动中,人是最活跃的创新要素。市委常委、杭州湾新区党工委书记马卫光告诉我们,“一个新型开发区,必须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开发区。新区建城的目的,就是为创业者、为人才提供服务,让各方创业者把这里当成故乡,成为这里的主人。”

  产业结构决定了人力结构,人力结构反过来更好地促进产业创新。截至目前,新区共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6名,包括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名、省千人计划人才5名,宁波“3315计划”人才4名,累计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2.1万名。已经落户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有12家。即将签约的康龙化成生命科技园项目,建成后将引进海内外中高端科研人员8000名。

  据悉,由宁波工程学院携手同济大学、德国伦瑞克工业大学、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办学的杭州湾汽车学院即将于今年9月正式开学,国家级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项目中澳合作宁波TAFE学院也将争取年内正式开工,两大院校将为新区及周边地区每年培育产业人才7000名以上。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川聚首、人才荟萃,打造一个海内外创业者的天堂。市委市政府曾经提出的“建设浙江新浦东”的构想,正在一步步得到实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报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