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6月1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桥飞架世界殊

周骥+余晓辰

  这是一个令人无比振奋的夏天。

  这是一个对未来满怀希望的夏天。

  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翩翩起航,当长江经济带款款走来,在两者的交汇点上,一条飞跨天堑的“巨龙”,被寄予创造美好未来的希冀。

  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南起宁波市慈溪,横跨杭州湾海域,北至嘉兴市海盐,通车6年来,大桥共通行各类车辆6900多万辆次,平均每3秒钟就有一辆车驶过。

  这座大桥,书写了世界桥梁建造技术创新史,攻克一个又一个世界性难题,入选中国60大地标和“世界12大奇迹桥梁”。

  这座大桥,摘掉宁波交通末梢的陈年旧帽,“圆”起了苏浙沪两小时交通圈,使宁波成为连接上海、江苏和福建的枢纽城市,乃至沟通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重要节点。

  这座大桥,催化出环杭州湾的产业大变局,以宁波杭州湾新区产业集聚区为首,一片片百亿级、千亿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延绵千里、振翅腾飞。

  这座大桥,支撑起正在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沪宁杭”、“沪甬通”经济走廊交融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持续推进的区域一体化勾勒着连接亚太和世界的“超级门户”。

  技术书史 创新接力

  阳光照射在杭州湾入海口,海面波光粼粼,气象万千。

  昨天下午,为了港珠澳大桥2016年年底的顺利建成通车,该桥建设管理局成员再次来到杭州湾畔,向36公里长的海上飞虹“取经”。

  “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大跨径箱梁运架技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技术等,已经在港珠澳大桥工程中实现了成功运用。”杭州湾跨海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林文体说。

  支撑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百年寿命”的背后,闪现着人类科技的智慧。自2003年11月开工以来,大桥获得25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形成了9大自主核心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5项创新成果填补了世界建桥史的空白。

  创造“梁上架梁”纪录,形成1430吨的“世界第一架”;首开先河彻底解决了大型混凝土箱梁早期开裂的世界性难题;成功使用直径1.6米、长度89米的超长钢管桩;首次在世界同类地质环境建桥采用“有控制放气”的安全施工工艺……

  在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建桥,人类历史上尚无先例,宁波人做到了。

  大桥通车运营后,各项指标处于优良等级。交通运输部组织桥梁专家对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进行竣工验收,大桥以总分97.14分,获得我国同类工程质量鉴定最高分。

  “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桥梁从江河走向海洋的代表作。”多位著名桥梁专家对大桥作出了高度评价。

  上月底,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后评价报告正式过审,这是我国首次对跨海大桥工程进行后评价工作,形成的“大桥宝典”对国内同类项目极具借鉴意义。

  站在技术先驱工程的肩膀上,舟山跨海大桥、青岛海湾大桥、嘉绍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相继开启了对海洋的“探索”;沪甬跨海交通二通道的建设,也被提上日程。中国人从此渡海不用舟,天堑变通途。

  桥连两岸 港通天下

  今年一季度,宁波港口逆势飘红,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37.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4%;完成货物吞吐量12543万吨,同比增长9%。

  大桥建成后,宁波至上海的陆上距离缩短了约120公里。对交通最敏感的港口航运业,见证了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带来的交通辐射效应。

  大桥打破了杭州湾的天然阻隔,直接加强了上海与宁波的交通联系,改变了宁波在环杭州湾地区交通末端的地位,也大幅度地减弱了杭州湾两岸的“断层效应”。

  交通格局的改变使宁波港吸纳来自北岸的货源成为可能。在过去6年,杭州、嘉兴、苏州、南通、无锡等地成为宁波港拓展腹地的新舞台。

  此前,由于交通的限制,宁波和上海两大港区以杭州为界划分了“势力范围”:宁波港的货物主要来自杭州以南的宁波、台州、绍兴;杭州以北省内多地的货物,都是从上海港运输。而随着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原本有南北之分的传统箱源地重新洗牌。

  作为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的重要干线港,又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大桥建成后,宁波港与上海港、嘉兴港交通往来便利,实现了港口优势叠加和功能互补。

2013年,宁波港实现货物吞吐量4.96亿吨,同比增长9.5%,继续位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三、世界第四;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677.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箱量排名保持大陆港口第三位,仅次于上海港和深圳港。

新出炉的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后评价报告显示,大桥建成后,宁波与上海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值由之前的5.96增加到19.40,在浙江省的几个城市中收益最大。

产业变局 优势再造

初夏的大桥南岸捷报频传。5月27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浙江宁波基地扩建项目开工,投资金额达150亿元。到2018年,宁波杭州湾新区汽车产业年产能将达到100万台,年产值有望突破2000亿元。

5月28日,宁波发布石墨烯技术创新与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力争10年打造成千亿元级的特色优势产业群。把5000元/克的价格降到了1元/克,全球首条石墨烯规模生产线就坐落在杭州湾南岸的慈东滨海区。

向东是镇海、北仑的临港大工业转型升级提速,向西是余姚滨海新城等开发区块建设加速,宁波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的沿湾产业带在长三角新一轮产业链的整合中,亮出了独特的竞争力。今年首季全市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继续提高,分别达到38.5%和21.0%。

产业布局加快优化的同时,产业格局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桥开拓的发展空间,拉开了浙江、宁波“以海引陆、以陆促海、海陆联动”的发展序幕,加快了海洋经济的壮大步伐;大桥带来的滚滚人流,直接带动了甬城旅游业的兴旺,四明山麓、东海之滨满是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游客身影;大桥带来的芸芸人才,直接催生了科技研发、金融保险、工业设计、动漫制作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宁波的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也在不断加码。

打赢“桥牌”的不仅仅是宁波。大桥通车后,北堍城市嘉兴坐享区位优势,经济从“运河时代”跑步迈向“滨海时代”,主打外资集聚、产业新区和科技园的海盐经济开发区,正在成为嘉兴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环杭州湾乃至浙江全省的生产力布局发生重大变化,长三角经济再次腾飞蓄势再发。

区域融合 城市集群

利丰供应链收购项目、安盛天平财产保险总部项目……火热进行中的“两会两展”签下大单,仅浙洽会江东分团就成功签约39个项目,其中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6个。

大桥开通以来,宁波越来越受到全球创业投资者的青睐,成为大企业区域总部的首选地之一。这次“两会两展”期间,来自中东欧16国的客商对宁波赞赏不已。在他们眼中,长三角城市已然融为一体,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宁波将成为他们开拓中国市场的据点和支点。

“沪苏浙皖地区已经在原有基础上,浮现出一个更大范围的世界超级经济区,并将带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上月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2》如是说。

在世人的见证下,继巴黎、伦敦、纽约、东京、芝加哥5个国际级大都市圈之后的“第六个国际级都市圈”正在加速形成,而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无疑是这一大幕的开启者。

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由原来的“V”形结构,呈轴线形态发展;转向“△”形结构,呈环形放射状发展。苏南、浙北、浙南地区的城市加快“合纵连横”,陆路距离缩短、物流成本大幅下降、港口合作进一步加强。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7760亿元,比上年增加7809亿元,增速均值为9.7%。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7.2%,继续成为拉动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道出心中的梦想:“建设沪苏浙皖长三角超级经济区,充分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全球第一大城市群,带动中国跻身世界顶级强国之列,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报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