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晓峰 通讯员孙波 俞晗)明天就是6月26日国际禁毒日了。记者从市公安局禁毒部门获悉,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市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487起,同比上升87%,其中公安部目标案件7起,省公安厅目标案件14起。 提到毒品,很多人会想到海洛因、冰毒、K粉等等。其实在宁波,滥用冰毒的瘾君子,占滥用合成毒品人员总数的91%。 冰毒的危害更多表现在对精神的伤害上,吸食后容易产生幻觉、妄想、偏执、抑郁等。产生妄想后,会一直感觉有人要加害自己,导致一些冲动性的暴力行为。比如大家熟悉的海曙巡特警段晓鹏受伤案件,当事人就是吸毒致幻后持刀行凶。而抑郁会导致自残甚至自杀行为,如跳楼等。 新型合成毒品也在不断出现,继有“丧尸粉”之称的毒品“盐浴”后,又有一种叫“阿拉伯茶”的毒品面世。其学名叫“恰特草”、“巧茶”,刚采摘下来时酷似苋菜,晒干后外形像茶叶,吸毒人员往往用来生吃或磨粉冲服。 “阿拉伯茶”的毒效与海洛因相差无几,能使吸食者产生兴奋或幻觉,极易成瘾。由于不易辨别,隐蔽性强,价格相对低廉,“阿拉伯茶”成了许多瘾君子的新宠。 “近年来,以冰毒为主的合成毒品蔓延较为迅速。”市公安局禁毒支队负责人告诉记者,宁波的毒品主要来自四川、云南、广东等地。以往都是毒贩面对面进行交易,但在最近案件中,警方发现互联网涉毒问题日益突出。此外,流动人口吸、贩毒比例持续升高,35岁以下青少年吸食合成毒品人数逐年上升。 全市各级公安机关一直在严打涉毒犯罪,开展“扫毒害保平安”禁毒严打整治行动、“肃毒害创平安”禁毒百日攻坚会战等,堵源截流。宁波的总体禁毒战果位居全省一类地区第二名。 据了解,去年我市破获毒品犯罪案件1487起,同比上升87%;移诉涉毒犯罪嫌疑人1571名,查获吸毒人员8105人次,同比分别上升35%和16%。此外,警方还缴获海洛因、冰毒、麻古等各类毒品26千克,同比上升三成多。去年,有824人因“毒驾”被依法注销了驾驶证。 宁波中院发布毒品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 我市禁毒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本报讯(记者黄合 通讯员李丹旦 李新荣 李萍辉)在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昨日,宁波中院发布了2011年至2013年的毒品犯罪案件审判白皮书。三年以来,我市因毒品犯罪的被告人中,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有78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242人,七年至十年有期徒刑的有263人,五年至七年有期徒刑的有97人,五年以上重刑率近20%,我市的禁毒形势依然较为严峻。 我市毒品市场属于“输入性市场” 679件、793件和1184件,这是2011年至2013年宁波法院每年不断攀升的审结毒品犯罪案件数量。2014年1月至5月,全市两级法院共审结毒品犯罪案件370件,约比去年同期增长15%。 宁波中院刑庭的负责人分析,我市的毒品市场在类型上属于“消费性市场”或者说“输入性市场”,绝大多数的毒贩子从外省如云南、广东等地购得毒品,然后将其运至我市进行贩卖,“贩毒的多是外地人,而吸毒的多为本地人。” 据白皮书显示,以甲基苯丙胺类的冰毒、麻古为主,兼有K粉(氯胺酮)、安眠酮等成分的新型合成毒品,近年来成为交易、吸食的“新宠”。 同时,与毒品犯罪人员“男性多、中青年多、低学历者多、农民及外来务工人员多、外市户籍人员多、有违法犯罪前科的人员多”等特点相对应的是,2011年至2013年全市法院审结的毒品犯罪案件中“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所占比例高达67.58%,共计1795件。 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我市也逐渐出现一种新趋势,就是本地人和外地人相互勾结、共同贩毒,直接导致毒品非法流通范围进一步扩大,打击、查处毒品犯罪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涉毒未成年犯超九成受他人指使 根据白皮书,2011年至2013年,全市两级法院共审理一审未成年人毒品犯罪案件60件,涉未成年犯70人,分别占全省同期的12.19%和12.61%,82.85%的未成年人作案年龄在16周岁至18周岁之间。 未成年人毒品犯罪涉案罪名集中在贩卖毒品罪、容留他人吸食毒品罪和引诱、唆使他人吸食毒品罪三类。另外,有超过半数案件为共同犯罪案件,且未成年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较小,有96.77%的未成年人属于受人指使实施毒品犯罪,反映出具有被动性和盲目性。 宁波中院未成年庭负责人表示,我市未成年人毒品犯罪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区域发案率南北区域高,中心城区低;二是外地籍未成年人毒品犯罪比例高;三是女性吸毒人员在毒品犯罪案件中比例高。“辍学、家教缺失、过早踏上社会、交友不慎———在这些涉毒犯罪的青少年身上,几乎可以找到这样几个共有的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