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集团 远大物产 协办 本报记者 唐慧卿 李国民 周琼 受邀到家里做客,在德国是最高的礼遇。蒲汉拓先生,一位让人尊敬的德国老人,热情地邀请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采访团欧洲小组到他家喝茶。在他家的花园里,这位83岁的宁波市荣誉市民,为我们的到来挂起了中国国旗和德国国旗。 一进家门,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让人倍感亲切:中国画、中国结、中国茶、中国旗袍、兵马俑石像、与宁波交往时留下的照片……这一切无声地诉说着主人浓浓的中国情结和对宁波的深情厚谊。 蒲汉拓夫人为我们准备了精致的茶点,她告诉我们,蒲汉拓一共23次去宁波,其中10多次是自费去的,有8次她随行。夫妇俩深深爱上了中国,他80岁时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中文,而她每天早晨都用一杯绿茶代替咖啡。2010年,他获得了中国对外友好协会颁发的“人民友谊贡献奖”。她说,这是他此生最重要的荣誉之一。 正说着,蒲汉拓先生拿出一份1993年以来宁波亚琛交往大事记,上面密密麻麻记载了几大页,尤其是近几年,每年记有三四十起大事。他戴上老花镜,为记者细细讲解宁波和亚琛的故事。 宁波和亚琛1986年10月正式结为友好城市,这也是首对中德友好城市。1990年,蒲汉拓先生当选为亚琛宁波友好城市促进会会长,此后20多年,在他的全力奔走和促进下,宁波和亚琛在经贸、教育、卫生、文化、人才培训、学术交流等领域开展了积极的交流与合作。 听着他如数家珍的诉说,记者突然想起了亚琛市市长菲利普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亚琛目前有8个姐妹城市,宁波是其中最远的一个,但亚琛和宁波是交流领域最广泛、交流活动最频繁、交流层次最高的一对友城。蒲汉拓先生为促进两城友好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陪同我们的亚琛宁波友好城市促进会成员小张是鄞州姜山人,与蒲汉拓先生是忘年交。小张说,有几件事给他印象很深。前些年,他在宁波的一个朋友因经济问题入狱,他知道后特意从亚琛赶到宁波,到监狱探望,劝他振作起来;蒲汉拓先生还曾写信劝说欲接见达赖喇嘛的德国领导人,不要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行为。“蒲汉拓先生对中国的爱,对宁波的好,令人感动。” 在回来的车上,我们回忆起马里奥先生、勒马尚先生,他们和蒲汉拓先生一起,因为热爱宁波而成为“帮宁波”人士。随着民间交往的逐步深入,“帮宁波”人士会越来越多。有他们的热情帮助,宁波一定会打开更多的通向世界的大门,发展会更好更快。 均胜电子:借力并购跨越台阶 讲述人 宁波均胜集团董事长 王剑峰 十年之前,我不曾想到,企业发展会如此之快。2006年,成立仅两年的宁波均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年销售收入为2000多万元,但去年,“均胜”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70亿元,“均胜”已经成长为拥有6500余名员工的现代化综合跨国集团。 创业之初,我们面临的是这样的竞争环境:宁波有超过3000家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同质化严重的竞争中,我们如何才能突围? 公司成立之初,我们专注于做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开发和制造同步进行,对客户需求实时作出反应。可以说,人家从拷贝开始,但我们是从研发开始。 以研发为基础起步并站稳脚跟后,我们开始考虑规模化发展。2006年,“均胜”在长春建立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对一汽就地供货。2009年,“均胜”成功收购了中德合资企业上海华德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进一步完成了汽车零配件产品系的拓展和整合,成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对国内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之后,我的心愿便是突破技术天花板,往汽车电子方向发展,而这是中国企业尚无法立足的唯一领域。 我们决定同步进行全球化和产业升级,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捡漏”的时机,我们瞄准了可以让“均胜”同时实现上述两个目标的德国普瑞公司。 成立于1919年的德国普瑞是一家老牌汽车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在2010年全球汽车电子行业发明专利排行榜上,其以98项发明专利位居行业第七。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德国普瑞在全球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希望能够解决其资金和市场困境。 经过反复接洽,2011年6月,均胜集团与德国普瑞在德国柏林签订收购协议,这是当时中国企业最大的汽车电子国际收购案例。并购之后,我们和德国团队实现了高度融合,如今,“均胜”有20多人常年在德国,而普瑞也有4名资深工程师常驻宁波。两个团队相互学习,让德国公司的强大创新能力和生产品质管控,与中国公司的强大资金优势和市场资源实现了强强联合。 感悟 从最初的12人核心团队,到如今的跨国集团,十年发展,人始终贯穿于整个华丽嬗变的过程之中。如今,“均胜”的研发人员超过1000人,每年投入5000万欧元用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不断用创新来推动我们的事业,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和危机感,分清国内外形势,找准下一步的战略突破口,探索钻研,早日实现新的技术突破,积极推动人类驾驶行为的变革,这是我们的共识,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记者 周琼 整理) 宁波之窗:向亚琛市民介绍宁波 本报记者 李国民 2011年11月25日,为纪念宁波亚琛结为友好城市25周年,宁波在亚琛设立了“宁波之窗”,向亚琛市民介绍宁波。 6月25日下午,在亚琛宁波友好城市促进会会长蒲汉拓先生的引领下,记者来到设在亚琛市中心伊丽莎白街上的宁波之窗。这是一个约15平方米的展示窗,窗内“龙凤呈祥边框”是由慈溪天元工艺家私厂制作的,两只约2米高的瓷花瓶摆放在两侧,边框的左上方写着“亚琛友好城市”,右上方写着“中国宁波之窗”。边框内左侧有时任市长刘奇的照片和用德文写的纪念宁波亚琛结为友好城市25周年贺信。另外还有10幅琴桥、月湖、大剧院等反映宁波城市建设和城市风光的照片。 “这里经常有亚琛市民驻足观看,已成了介绍宁波、宣传宁波的一个良好平台。”蒲汉拓先生微笑着说。 蒲汉拓先生向我们介绍位于亚琛街头的宁波之窗,它向亚琛市民开启了一扇看宁波的窗户。(王 勇 摄) 让科技成果落地 更畅快对接更彻底 王家荣 宁波工程学院教授 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产业化项目。然而,我市科技成果的总体转化率还不高。德国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德国政府在成果转化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的管理职能主要是宏观调控。比如为了加快科研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政府制定了专门资助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方案,将科学基金中68.8%的经费资助企业界进行实用技术研发。同时,鼓励企业投入经费用于技术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政府鼓励创办风险投资公司,主要任务是支持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支持高新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以及帮助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 德国高校成果转化措施也十分给力。德国大学的教授一般要求有实际的企业或公司工作经验,因此教授和工业界有很广泛的联系,比较容易从工业界或政府部门争取到经费。这样,将大学的技术向社会扩散变得相对容易。 为了使高校科研成果更快、更有效地转化到工业界,德国采取了5项措施:一是促进与企业合作,加强成果创造者与使用者联系;二是政府经费资助校企合作研究项目;三是高校内部成立技术转让机构;四是建立科技情报交流网络;五是建立科学技术园区。 潘伟刚:传承老宁波帮精神 本报记者 唐慧卿 周琼 李国民 在德国汉堡市中心的汉堡大街,有一家中餐馆名叫金龙酒家,店主就是被德国华人侨领、旅德宁波同乡会理事长陈名豪称为新宁波帮代表的潘伟刚。 百余平方米的店堂里,既有欧式风格,又保留了中国元素。我们到时正值中午,时不时有“老外”进来就餐。 潘伟刚原是宁波梅龙镇的副经理、厨师长,1988年到德国;其夫人陈倖波原是金龙饭店服务员,1994年随行到德国。潘伟刚到德国当年,就以一道招牌菜“宫保鸡丁”获得了汉堡餐饮业比赛二等奖。 咸菜黄鱼汤、梅干菜烤肉、苔菜鱼条、梅子肉……金龙酒家是当地唯一一家推出宁波菜的,这在川菜一统天下的汉堡中餐馆中独树一帜,经营相当红火。 富裕了不忘做善事。汉堡有一家华人养老院,潘伟刚夫妇经常做些菜给老人送去,有时把老人请到店里来聚餐。雅安地震、台湾水灾……他们都积极捐款。有一年,德国易北河发大水,水淹了河边几个城市,潘伟刚夫妇和汉堡的华人积极捐款,在当地引起很大反响,受淹城市政府官员还专程前来感谢。 潘伟刚一家三口还做着义工。华人在汉堡遇到难事,他们会主动出面解决;留学生语言不过关,他们义务任教,并帮着办事。 “在他们身上能看到老宁波帮诚实守信、勤劳好义、精明务实的影子,是新一代宁波帮的代表。”陈名豪这样评价潘伟刚夫妇。 宁波和德国 经贸情况简介 外资 截至2013年年底,德国在宁波累计批准的外商投资项目达216个,合同外资4.83亿美元,实际外资2.18亿美元。 德国在宁波投资的主要行业有:特种车辆及改装汽车制造业、油墨制造业、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洗衣机制造业等。 外贸 2013年,宁波市对德国进出口43.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其中出口33.96亿美元;进口9.22亿美元。 主要进口商品有废金属、金属加工机床、医疗仪器及器械等。主要出口商品有服装及衣着附件,灯具、照明装置及类似品,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等。 外经 截至2013年年底,宁波累计批准在德国投资的企业和机构有123家,核准中方投资额5.32亿美元,实际中方投资额3.1亿美元。 宁波在德国设立的主要企业(机构)有宁波均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德国普瑞有限责任公司、宁波华翔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德国华翔汽车零部件系统公司、宁波市慈溪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REV RITTER有限公司等。 小贴士 年轻的德国技工正在流水线上忙碌。(王 勇 摄) 蓝领:德国发达制造业的支撑 本报记者 李国民 谈及德国,人们对奥迪、奔驰、宝马、保时捷、大众汽车如数家珍,对西门子、拜耳等大企业耳熟能详。德国产品是高精度、高品质、高寿命的代名词。 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德国却风景独好。为何“德国模式”能够胜出?除了德国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严格的金融监管外,牛气十足的制造业是其抵御欧债危机的铜墙铁壁。而大批高素质“蓝领”为德国发达的制造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在德国,许多青年喜欢当“蓝领”。据相关资料显示,德国只有25%的初中毕业生通过高中进入大学深造,而多达65%的初中毕业生选择接受职业教育,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他们拿高工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待遇和社会地位都很高。 德国的“双轨制”职业教育模式世界闻名,它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蓝领”。“双轨制”职业教育是一种针对中学毕业生的专业技术人才教育模式。德国的中学分为普通中学、实验中学和文理中学三类。文理中学是将来为上大学作准备的;实验中学注重实践课教学,以传授技术理论和操作技能为核心;普通中学以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为主,普通中学毕业的青年,可以在国家规定的职业学校选择一项专业,再向招收学徒的企业报考,被录取后学习三年,每周有3至4天在企业学习实际操作技能,1至2天去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这样企业与学校共同担负起培养适用人才的责任。职业教育期满后,学生还要参加统一资格考试。德国有400多个职业需要执业证书。“双轨制”教育使大多数年轻人在就业前就能学到一项从业技能,为就业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备受德国企业界的欢迎。 为给大批“蓝领”人才构筑一个施展技能的大平台,德国企业十分重视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再培训。 制造业一直是宁波经济的支柱型产业。相关数据表明,我市的制造业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45.5%。宁波要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步伐,也要有一大批高素质“蓝领”作支撑。 “郑和下西洋传递了和平,他的头像理应放在哥伦布之前。”汉堡海事博物馆的开馆仪式上,馆长将郑和的铜像放置在哥伦布之前。 (王勇 摄) 和平使者 郑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