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7月09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受独特的渔猎文化

林海

  图为宁波市博物馆展出的赫哲族女孩鱼皮衣裤。(周建平 摄)

  黑龙江“三皮文化”今起展出

  本报讯(记者林海 通讯员许婧)对于生活在东海之滨的宁波市民来说,来自黑龙江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皮、兽皮、桦树皮文化(统称“三皮文化”)是个新鲜事物。7月9日起,由宁波博物馆和黑龙江省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从远古走来的渔猎文明———黑龙江鱼皮、兽皮、桦树皮历史文化特展》在宁波博物馆一楼东临展厅正式开展,展期至10月12日止。

  此次《从远古走来的渔猎文明———黑龙江鱼皮、兽皮、桦树皮历史文化特展》分为《三江船歌 渔乡天锦》、《林海寻踪 蕴美兴安》、《悠悠白桦 千载神韵》和《民族瑰宝 薪火相传》四个单元,以91件(套)代表性文物和自然场景再现相结合的方式,向观众立体化多方位展现世居在黑龙江地区的渔猎民族鱼皮文化、兽皮文化、桦树皮文化的沧桑历史和延续至今的精湛技艺。

  据黑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杨海鹏研究员介绍,和宁波的海洋文化不同的是,“三皮文化”源于黑龙江东北部的赫哲、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他们生活在黑龙江的支流———乌苏里江领域的茂密森林中。例如,赫哲族有鱼皮文化和桦树皮文化,鄂伦春族有兽皮文化和桦树皮文化。用来制作鱼皮衣服的鱼以大马哈鱼为主,也有鲤鱼。“大马哈鱼虽然生活在海洋,但它在海洋里生活3至5年后会洄游到乌苏里江产卵。大马哈鱼体长60厘米左右,体形较大,可以用来做鱼皮衣服。如果是用鲤鱼皮做的鱼皮衣服,那就更珍贵了。”杨海鹏道。

  杨海鹏表示,“三皮文化”是黑龙江领域的少数民族特有的渔猎文化。黑龙江地区森林茂密、湖泊众多,造成了当地少数民族在不会制作陶器的时候就把树皮剥下来做成碗、桶等生活用具;不会种植棉、麻等植物的时候,就用鱼皮、兽皮做成衣服。

  杨海鹏介绍,解放以后,当地少数民族很难继续保持原来的渔猎生活方式,只有一些老年人还掌握着缝制鱼皮衣服等手工制作技艺。他道:“这次展出的作品和器具全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像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尤文凤、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传承人———葛长云、鄂伦春族斜仁柱制作技艺传承人———孟淑卿、桦树皮制作技艺传承人———付占祥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报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