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穿山港区,从蹒跚起步到一鸣惊人,不过短短10年时间。 2004年,港区集装箱吞吐量11万标箱;2008年,一跃而至360万标箱;2013年,突破700万标箱,占据整个宁波—舟山港集装箱业务的“半壁江山”。 十年磨一剑。 是什么力量创造了神奇的“穿山速度”?如果说,坐拥国内屈指可数的深水良港是穿山港区“天生丽质”,那么,已守护她整整10个春秋的浙江公安边防总队穿山边防检查站,则为其“美丽成长”添加了安全设置和速度引擎。 穿山坳里苦练“精气神” “北仑区最偏远的镇是白峰镇,穿山港就在白峰镇最偏远的一个小山坳。”到现在,穿山边检站的战士向别人介绍穿山港时还会这么说。 穿山边检站前身为浙江公安边防总队穿山边检执勤组,2008年正式建站,当时全部家底只有3万元。至今,穿山边检站参谋长楼阳春回忆起来仍感慨万千:“那时营房尚未开工建设,全站20多名官兵挤在几间旧民房里。如果不是大门上几个歪歪扭扭的油漆标识,没有人会知道这里是一处部队营区。” “屋子逢雨必漏。夏日,山蚊见人就叮,裸露的地方都是红疹。”这还不是最困难的,通讯才是最大的问题。执勤业务一科科长王丰告诉记者,由于驻地过于偏远,手机信号非常弱,官兵们想打个电话,只有爬上屋顶,把手机高高举过头顶才能勉强打通。每到傍晚下班时间,一座座“手臂信号塔”就成了亲情、爱情的接收站。“每一个字靠喊才能听明白,说了挺长时间,其实才听清几句话!” “女朋友周末来看我,从绍兴市区离我们这里不到150公里的路程,她却要转4班车,花上大半天时间。到了才发现,这里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没停留多久,又得坐车到北仑找住处。”检查员小徐在谈到与女友相见之难时有些无奈,“女朋友连着跑了几次后就没劲儿了,吹了。” 如今的穿山边检站已经有些规模,但相较周边仍显“寒酸”:近百名官兵仍蜗居于租用的职工宿舍里。而此时的穿山港区,已经从单一的集装箱吞吐基地变为发展迅速的综合型港区。 艰苦的环境往往能催熟人的心灵和意志。来自温州的“富二代”小陈,经历了从“逃一样想离开”到“舍不得走”的过程。在走出大山的前夜,他抱着方向盘哭了整整一夜。小陈觉得自己最大的变化,是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边检官兵,在穿山的山坳里胼手胝足开展工作,在“吃苦”中练出的“精气神”,实实在在地迸发出巨大能量。2013年,穿山站的出入境(港)船舶验放量已攀升至6175艘次,出入境(港)人员14万余人次,人均海港出入境检查业务量稳居浙江第一。 用“边检速度”驱动口岸经济 今年7月26日凌晨1点,来自丹麦的1.8万标箱集装箱巨轮“美杰马士基”号轮,缓缓停靠在穿山港,早已等候在岸边的边检官兵立即上船,开展入境检查。24小时免等待出入境服务,入境即卸货,卸完就离港,前后仅用了12个小时。船长Madsen Perut感叹,这个港口效率高,用时要比其他港口少很多。 为何能如此快速?“这要归功于边检站创新的‘万箱船无障碍通道’,每条‘万箱船’在穿山港作业平均节省2个小时。”宁波外轮代理有限公司马士基科科长石峻说。 石峻还算过一笔账,“万箱船”从抵锚到离泊平均节省2个小时,一条船一个航次就可以节约1万美元。去年一年,穿山港共接靠查验6000余艘次船舶,其中三分之一是“万箱船”,按此计算,一个季度就能为船公司和码头公司创造近千万美元的效益。 穿山港区港吉(意宁)码头经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宝的办公室就在码头旁边,从办公室的落地窗看出去,是高高的桥吊和数不清的集装箱。“这样的快速通关,让码头利用率高了很多。原来我们这个码头一年能靠100艘船,现在可以靠120艘船。” 在全体官兵的辛勤付出下,“万箱船无障碍通道”项目结出丰硕成果:穿山港区单船作业效率在每小时230个以上,高居全球集装箱装卸效率第一。 也是依靠这样的高效率,在全球海运市场低迷的情况下,穿山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连续4年呈两位数增长,目前全球海上运力排名前二的马士基、地中海两家航运“巨头”组成的“MM”(Mtwo)联盟,已经确定在穿山港设立国际中转项目。 过得快,更能把得牢 为堵死“快速”可能带来的安全漏洞,穿山边检站一线执勤官兵将登轮检查和巡逻从6小时一次缩短为3小时一次,执勤压力陡然增加了一倍。 由于大部分集装箱船在泊时间不满12个小时,靠泊计划排得满满的,有时战士们刚刚送走一条船,马上就会有新的船靠泊。要接船,要检查,码头一线十多名边检官兵忙得一天24小时连轴转。 执勤班长小黄告诉记者:“任务最重的时候,隔一两个小时就要出勤,晚上只能裹着大衣窝在船边打个盹,天一亮又要上别的岗位执勤,根本没有完整的休息时间。” “虽然近些年增加了一些人员编制,仍然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工作需求,只能不断优化工作安排,科学配置警力。”站长王侣仁介绍,边检站一方面加强了与海关、海事以及港区公安的联防协作,另一方面对执勤官兵实行定人、定岗、定标准、定奖惩管理,全面筑牢安全防控前沿阵地。 2013年年初,为利比里亚籍“安娜”轮办理入境手续时,穿山边检站发现,系统显示多名船员入境已达半年之久,国内的船员怎么会出现在刚入境的船上?在排除偷渡嫌疑后,边检站将相关情况通报海事部门并进行了合作调查。通过各项信息比对,迅速查明该轮曾擅自出境前往他国。口岸协作首战告捷。 为提升口岸管控能力,边检站全力打造数字化边检工作平台。目前,穿山口岸十余公里的码头岸线全部实现全方位立体高清监控覆盖,实时监控全面取代“脚步丈量”。 穿山边检站至今保持着建站以来口岸“零事故、零差错、零争执、零投诉”的纪录。高效的服务配上严密的口岸管理,使穿山边检站成为了穿山港区招商引资的最佳名片。中国远洋、香港东方海外、中海浙江液化天然气、地中海航运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港口建设,目前港区投资总额已超过400亿元。 爱心甘泉流淌不息 “有困难,找边检。”这是口岸企业、辖区群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多年来,穿山边检站想大家之所想,急大家之所急,许多困难到这里便迎刃而解。” 2012年,受到涉外法规的限制,穿山北港区新建码头在投产过程中遇到了难题。接到求助后,穿山边检站经过缜密论证,决定专门为中宅、LNG、光明、港鑫东方等四座新建码头开放“绿色通道”,帮助码头尽快运行,创造效益。同时,为每一个码头量身选派一名边检“保姆”,从开工到投产,实时提建议,避免企业走弯路。 2013年9月,巴拿马籍“滹沱河”轮办结出境手续后接到通知,由于货主临时变更合同,货轮还需要滞港三天等待几千标箱的货物。这下急坏了船长,要知道,船在码头多停靠一天就要增加十几万元的费用。穿山边检站得知后,为“滹沱河”轮重新办理了离港手续;滞港期间,派遣检查员随船进行监护,允许货船移泊至锚地等候,货物到港后再重新靠泊装卸。此一项为该船节省了数十万元的靠泊成本。 今年7月,一艘货轮在办理完手续驶离港口后,船上一名菲律宾籍船员突发重度高烧。由于整船返回手续繁琐,而且耽搁时间长,边检站启动“海上绿色通道”火速救援。当快艇行驶至货轮不足一海里处时,棘手情况出现了:由于“麦德姆”台风来袭,海面风浪很大。执勤业务一科4名官兵冒着“凶险”,克服重重困难,成功把患病船员送达医院。 在边检站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那里有难以数清的锦旗和感谢信。“边检站官兵就是我们的护航队和保护神。”一封感谢信中这样写道。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绵延了半个世纪的焦裕禄精神,正在东海国门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