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麓,东海之滨。东方大港宁波犹如巨人般屹立,它一头连着四明大地7000年的悠长文脉,一头通向世界100多个国家、地区的600多个港口。 今天,经过六年筹备、两年建设,承载着宁波乃至世界丰富港口文化的中国港口博物馆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将在北仑春晓滨海新城揭开面纱,并开启以“和谐共享海洋时代”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宁波国际港口文化节的盛宴。 以文化展示、文化传播、文化惠民为主轴,港口文化节再次把港口文化的烙印深深地镌刻在宁波港口与城市发展的脚步中。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奇指出:“书藏古今”的悠久文脉与“港通天下”的开放气魄是宁波最亮丽的城市名片。要突出宁波港城特色,利用港口这一最大资源和开放这一最大优势,积极参与国家“一路一带”建设,打造辐射长三角、影响华东片的“港口经济圈”,推动宁波从港口国际化、产业国际化向城市国际化转变。 辉煌历史——— 港口文化印记无处不在 追寻宁波城市发展轨迹,宁波港与城唇齿相依,港口犹如一条绵长的生命线,贯穿城市发展的始终,港口文化的印记渗透在城市发展的每时每刻。 春秋战国时期的句章港,是中国九大港口之一;唐时明州港,为当时四大港口枢纽之一;宋元时期,这里是三大国际贸易港之一;明朝时期,宁波港是中日勘合贸易的唯一港口;清代,四大海关之一的“浙海关”设在宁波。 开放的港口迎接的不仅是文化的融合和冲突,而且是文化的兼收并蓄和丰厚积淀。从唐宋明州城永丰库遗址出土的中原地区著名窑系的大量陶瓷产品中,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出土的澄澈如秋水的上林湖秘色瓷中,从日本、韩国、伊朗,甚至远至埃及开罗的遗址出土的精美越窑青瓷中,可以探寻到宁波港口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 宁波港口文化深沉的包容性和进取性也展露无遗。从月湖畔唐朝高丽使馆遗址,三江口市舶司遗址,江厦街、和义路出土的海运码头和海船中,当年帆樯林立的宁波港对外交往的盛况历历在目;在“五口通商”西潮东卷的浪潮中,宁波老外滩“分明一幅西洋画,楼阁参差映夕阳”,就在近代中西文化迎来这一次强力冲撞的当口,勇于开拓的宁波人筚路蓝缕,在海内外书写着“无宁不成市”的辉煌,创造着属于宁波人的商业传奇。 跨越千年,宁波港作为中国大运河的入海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运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港口城市宁波的文化底色。“浙东学术文化、藏书文化、佛教建筑文化、越窑青瓷文化、海防文化、商帮文化……这些独具宁波特色的文化已经奔涌在宁波人的血液中,内化在宁波人的灵魂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佳强认为,一代又一代的宁波人面向世界、面向海洋,铸就了独特的精神品格,由此锻造出“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城市精神,开启着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灿烂现实————— 融入国家“一路一带”战略构想 今天,一座具有金属质感和海螺外形的建筑———中国港口博物馆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已经矗立在宁波港畔,令人惊艳。展现在观众面前将有1.5万件馆藏文物、300余张近代中国港口照片、200余份珍贵历史资料,具体包括“港通天下”中国港口历史陈列、“创新之路”现代港口知识陈列、“海濡之地”北仑史迹陈列、港口科学探索馆、数字海洋体验馆、“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在内的丰富展陈。 “博物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设计,富有海洋气息的外形和具有港口特色的景观设计相结合,将海洋文化和港口文化聚合在一起,表现了港城宁波蓬勃发展、勇于创新的城市新形象,凸显了对宁波港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港口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冯毅告诉记者,“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现代化港口博物馆,它以港口文化为主题,集展示、教育、收藏、科研、旅游、交流等功能于一体,体现国际性、专业性、互动性,展现了港口博物馆的综合文化休闲作用,激发起人们的海洋观念和海权意识。” “作为宁波首家‘国字号’博物馆,中国港口博物馆起点很高,将成为挖掘港口历史、传承港口文化、传播海洋文明的重要基地。”宁波港集团总裁徐华江表示,港口是北仑最大的资源,北仑发展的每一步都与港口息息相关,就在北仑三十而立之际,今年宁波港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度。如今,北仑港城互动、产城互动更加紧密,中国港口博物馆的落成开放,将赋予宁波作为“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支点城市鲜明的文化注脚。 “开放的港口文化越来越成为宁波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港口博物馆的落成开放为契机,宁波港口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以其为平台,宁波多元港口文化和东方大港形象将得以更充分展示。”市委常委、北仑区委书记陈利幸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