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6月1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散是满天星 聚是一团火

黄合+赵科

  三江口村位于慈溪六塘江和建塘江交汇的地方,在这片300年前还是一片汪洋的盐碱地上,不同姓氏的人聚在一起,养蜜蜂、种榨菜、种瓜果……行走其间,你会发现村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村民自己掏钱修路、自己种树、主动配合村里决策……脸上挂着发自内心的笑容,为自己是“三江口人”感到自豪。

  这样的幸福感源自何处?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一路探访,拨开层层表象,在核心深处看到的是一颗红心在有力地跳动———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在这里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尽我当尽的责任和义务”

  党性意识———服务为民

  三江口村里的党徽,有着耀眼的光芒。

  在三江口村村委会办公室里,珍藏着老党员阮小成弥留之际写的亲笔信,字迹有些潦草,却情真意切。

  “我有个小小的意愿,向党总支缴纳1000元资助金,为那些更困难、更需要帮助的人尽一份微薄之力;另外100元作为党费交党支部,尽我当尽的责任和义务。我希望能为党再出微薄之力,这是我最大的梦想,但愿梦想成真。”

  1950年出生的阮小成,1979年入党。前些年不幸身患肝癌,但他闲不下来,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作为村里的“老娘舅”,促成上百户村民握手言和。2013年3月15日,去世前一个月,他委托女儿送来最后一笔党费。

  “五水共治”、“群防群治”、植树护绿、修路挖河……在三江口村,党员带头服务为民,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每次村里组织义务劳动,100多名党员服务在一线;村民有了困难,党员总是组团送去温暖。

  67岁的周小凤,住在一间小木房里,女儿患重病去世,家里又没有劳动力。去年春节,连日阴雨,周小凤家有近2亩的榨菜无人收割,如果榨菜长期泡在雨里,一年的辛苦就要泡汤。一个周末,恰逢天公作美,20多名党员抓紧时间下地干活、收割、售卖,最后,将2000元钱塞到周小凤手中。

“党员总是送来‘及时雨’。”周小凤说,有的党员自家田里的榨菜还没收割,先帮村里的困难户,这样的深情厚谊,自己不会忘记。

46岁的张和芬,在村口开办了一家近300平方米的便民超市。做小生意最怕小偷小摸,其他村案子接二连三发生,但她对此并不担心。

“村里的党员每天自发进行夜巡,晚上9时到凌晨4时,风雨无阻。”张和芬说。

  村里组织文艺演出,看戏的群众人山人海,把村中心的广场围得水泄不通,但是秩序井然,党员领着志愿者全程维持着现场秩序。

“我感觉又回到了自己刚入党的时候,大伙儿都记得自己是‘共产党员’,总想着为别人多做些事情。”上世纪70年代入党的杨岳定动情地说。

“我要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党员”

规矩意识———从严管理

“党员”两个字,三江口人看得很重,就像是一块宝玉,需要时不时拿出来细细擦拭。

2009年,三江口村率先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村委会大门口贴出了过去一年所有党员的得分情况,从高到低,一项一项,一清二楚。

“刚推出的时候,坦白说,我们心里没底。”姚志苗是三江口村的党总支书记,也是积分制管理直接的推动者。6年前,村里个别党员的信仰发生了动摇,让急性子的姚志苗产生了紧迫感。

从每次开会的出勤率、组织活动的到场率、参与义务劳动的次数、结对帮扶的户数,到建言献策促进村里发展、配合村里推进相关工作,每一项都进行严格地量化打分,各项党内活动一律零报酬,实行季度亮分、年度公示。

  有了积分考核,村里党员的规矩意识慢慢立了起来,党员组织活动到会率在95%以上,有些外出经商的党员甚至不远千里来参加组织活动。

在姚志苗看来,村里的党员都特别“较真”,其他村子苦于乡里乡亲,扯不下面子,党员考评总是难以落地,三江口村则完全不是如此,党员们自发地携手维护自己的“先进性”。

村里有一名身在外地的党员,多年不参加组织生活,也不缴纳党费,党员积分总是垫底,村党总支多次找他谈话无果。去年,在村里召开的党员大会上,在场党员高票通过,对这名党员进行“除名”处理。

“我要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党员,永远不会忘记入党那天举起右手,面对党旗说过的那些话。”杨月珍是村里草楼片区的党小组组长,她说,既然是党员,就需牢记宗旨,这是党组织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

据统计,积分制实施6年来,三江口村帮扶转化党员18人次,5名不合格党员被劝退或除名。

“党员带头,领着村民一起干”

先锋意识———实干强村

一个支部一面旗,一名党员一盏灯,引领的是一方水土的发展稳定,照亮的是一方百姓的幸福生活。

15年前,6个负债累累的小村庄合并,变成了这个慈溪最大也是最复杂的村子。6.07平方公里辖区面积,6459名常住人口,1005名外来人口,村里头困难户特别多,村情尤其复杂。

“在三江口,从来就不是‘干部在干,群众在看’。党员发挥先锋作用,带着全村群众一起实干,一年一个台阶,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对此,姚志苗深有感触。

当年47岁的姚志苗临危受命,作为“救火队长”被下派到村里当书记。不想,村子的情况远比预想的更严重。三江口村公共设施建设几乎交了白卷,村子一年开支约60万元,村集体收入却没有一分钱。

2002年,三江口村率先实行网格化管理,5个片区下设39个网格,每个网格覆盖50至80户农户,形成“村—片区—网格—农户”四级管理模式,党员、村民代表、党员小组成员一齐使劲,基本上做到了“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片”。

同时,村里所有的公益实事工程,一律由受益村民出资40%,村里再配套60%。无论是河道砌坎、道路硬化,还是路灯安装、卫生保洁,村民都以“主人翁”身份参与村内事务并加以监督,通过每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全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并村后的第二年,三江口村便还清了全部债务;第三年,村子脱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到了2014年,三江口村工农业总产值已达5.8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3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3万余元。

眼看着村里党员干得风风火火,2014年6月8日,一大群在外做生意的企业家也被带动起来,村慈善分会成立,首批就有78个会员参加,募集善款275.3万元,还给每个村民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给予必要的保障。

“党员干事,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总想着自己也要做点事。”长期在天津做生意的连群,是村慈善分会的副会长,他带头向村里捐款10万元。协同心片区陈长法一家因病致贫,债台高筑,其孙子差点辍学,连群带去慰问金,资助孩子继续上学。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通过党组织先锋作用的发挥,“建设美丽三江口,共创幸福家园”的愿景,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日报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