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鄞州区塘溪镇中心小学 周妙亚
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已经不适应现代语文教学的需要,探索出一条新的语文教学之路,注重朗读,珍重感悟,着重积累是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终身发展的基础。
一、读进去──朗读是感悟积累的前提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主要靠语文实践,而朗读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怎样能让学生真正读进去,在读中感悟呢?
1.在读中整体感知。
读是感的前提,感知必须以读为基础。有时在课始就范读,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初步的感知。我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并读通、读准课文后,又让学生细读课文,看看是否发现文章结构上的显著特点,从而理清文章的层次。这样,让学生通过读从整体上感知,获得初步的感受。
2.在读中领悟。
在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精读、熟读课文。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挖掘其中的人文底蕴,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触摸到课文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如学习《掌声》一课,让学生反复读残疾女孩英子说的话,体会到人是需要关心和鼓励的。一句真心的话语、一次热烈的掌声、一个鼓励的眼神,也许会改变一个自卑者的一生,会使他鼓起勇气信心百倍地面对生活,所以,我们要给予别人关爱,更要珍视自己拥有的关爱。
3.在读中启迪灵性。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上产生悟性,更要在悟性当中开发学生灵性,因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塑造和完善,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敞开自己的心灵,使学生成为有灵性有个性的人。我在引导学生朗读时,着重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揣摩的习惯,这样学生在质疑品评交流中就会展示灵性的一面。例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时,学生读麻雀的话产生了争议:有的人认为麻雀向来叽叽喳喳的,语速应又快又急,有的人认为麻雀与燕子争论不应像吵架,要有礼貌,读得缓一些,和和气气的,还有的学生认为有理说得清,不可太急,语言要自信、坚定,课堂上经常会有这样灵性飞扬的场面。学生坚持己见,敢想敢说,标新立异。
二、记下来──在朗读与感悟中丰富积累
朗读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因此要以读书促感悟,以感悟促积累。
1.以感悟促朗读。
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反过来更能促进在朗读中感情得以升华,学生会再次带着感情去读,在读中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2.在感悟中积累情感。
在朗读与感悟中,学生往往也会把丰富的情感积存于心中,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优美的风光与富饶的物产,学生们对这个地方的向往与热爱深深地留在记忆中,真的希望有朝一日能亲眼目睹那迷人的风光。
3.在朗读感悟中积累语言。
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积累语言的基础,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无疑会把好词好句储备在脑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通过创造性复述等形式积累语言,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用得出──读、悟、积累的迁移运用
“重朗读、重感悟、重积累”的思想,不应局限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应该为学生们的课外学习拓展一片广阔的天地,使语文的学习和生活融为一体。
1.开放阅读汇报体会。
广泛地阅读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积累量。我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迁移到课外,这样不仅开拓视野,增知启智,更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每天我布置的作业中,常常留有课外阅读时间。通过读书汇报会的形式,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和大家交流。学生们常常各抒己见,表现自我,尤其是有别于他人的感受与体验,使思维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2.拓宽空间丰富积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仅仅局限于课本,语言积累是不够的,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积累。
快乐积累,理解是基础。只有在理解之后,学生才会主动记下来。每周一、三、五是我班开放阅读积累的时间,我把积累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己在喜欢读的文章里挑选好词、好句记下来,把积累当成一种乐趣。
3.强化练笔学以致用。
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外在体现无非是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在“读、悟、积累”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把所积累的语文知识迁移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总之,我和学生们共同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共同分享着语文学习的快乐,我和学生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着,我深深地相信,我们脚下的这条路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