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时政要闻

第A2版
时政要闻

第A3版
时政要闻
 
标题导航
宁波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7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球70亿手机用户是个巨大的劳动力市场
手机“微工作”帮你赚外快
外电外网
  一名印度妇女边劳作边使用手机。

  俗话说,一个问题若由两人承担,问题便解决了一大半。如今,在这个依靠网络联通的世界里,如果你有一个问题,能帮你解决的人可能数以百计、千计,乃至万计。

  这就是眼下正在开始流行的“微工作”的基本理念。用户可以注册一个账户,在电脑上干一些很小的活,比如帮电子产品公司把说明书翻译成本国语言,以此赚点“零花钱”。

  直到现在,大部分类似的“微工作”都是通过电脑进行。不过,越来越多的项目已经开始将目标瞄准了手机,在全球手机注册用户达70亿的今天,只需按动一下按钮,就能打开一个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同时,手机用户也能获益,他们可以通过“微工作”换取一点现金回报或是手机话费———这些“外快”对于那些收入特别低的人而言,可能是改变生活的机会。

  人力车夫构建“城市信息网络”

  动动手指的工作太多人想做

  IT经理阿达尔·巴林格开着车驶过印度孟买的街道时,突然冒出了一串念头,“我经常搭人力车出行,每次都会和车夫聊聊天,我了解他们的生活有些什么问题,知道他们的经济状况、当地的交通状况、他们每天的房租等。”

  巴林格开始思考,是否有办法能用移动通信技术帮助人力车夫提高生活质量。在他们被堵在路上时,是否能够充分利用起这段时间?

  巴林格的想法最终创造了一个名为“智能人力车网络(SRN)”的概念。利用这个网络系统,车夫只要携带配有GPS的智能手机,就能通过网络或短信定期发送信息,信息可以是路况更新,也可以是关于城市热门地标或景点的信息。“人力车夫的活动范围覆盖了绝大多数道路和地区,”巴林格说,“他们了解城里绝大多数地点,知道哪些地方是最受欢迎的。”

  换句话说,如果巴林格能建立起这样一个网络,他就能拥有一支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团队,能提供市内的各种信息。巴林格强调,对于客户来说,信息能起到很大作用,有人愿意付费订阅实时交通信息,游客则会需要最新热门景点的信息。

  “车夫等红绿灯的时候,或是等乘客下车的时候,只要在手机上按几个键,或是发送一段语音信息,就能每天多赚两三美元。”巴林格说。

  

  

  动动手指的工作太多人想做

  

  巴林格的创意实质上是借鉴了几个更成熟的项目,包括由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师内森·伊戈尔于2008年创立的“Txteagle”项目。该项目是移动“微工作”市场上的先驱之一,可以让手机用户收到小额资金汇款。伊戈尔后来和全球数十家移动运营商合作,使得他可以在一瞬间向全球20多亿手机用户汇款。

  “全球没有一家公司能像这样,只要按几个键,就能向如此大规模的用户迅速汇款,”伊戈尔对“Txteagle”的前景很有信心。他所面临的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们该让用户做些什么工作来获得酬劳?

  最初,有一些印度公司找到伊戈尔,表示对他的项目很感兴趣。这些印度公司想把一些数字化工作外包到非洲,比如数据录入、处理等。“这些工作没什么特别的,”伊戈尔说,但人们可以通过发发短信完成,甚至不需要借助智能手机或是网络。但是伊戈尔随后发现,由于太多人想做这份工作,报酬因此急剧下降接近于零。该公司的核心愿景变得模糊。

  “微工作”有大用场

  伊戈尔说,他们所搭建的项目能够迅速将钱打到服务水平低下的地区,但是也很容易就能把钱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愿意接受更低报酬的地区。伊戈尔还担心,各家公司会开始购买电脑,利用人工智能引擎,可以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完成这类“微工作”,最终导致“Txteagle”的用途被大幅缩减。

  于是,“Txteagle”改变了自己的路线,也换了个名字。它现在名叫“JANA”,使用的还是原来的移动技术,但把关注点放在了研究和市场营销方面。

  “Txteagle”过去是向手机用户推送“微工作”,而“JANA”推送的是调查。举个例子,一名身在菲律宾的女性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回答一些调查问题,比如使用何种洗衣粉,然后获得100比索(约合2美元)的手机积分回报。

  伊戈尔表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调研花费的数额每年都以十亿美元计。“他们要把调查公司的人请到总部,租用昂贵的汽车,然后跑到外面去做面对面的调查。”伊戈尔认为,“JANA”系统可以大幅降低这方面的成本,同时也能为那些参与调查的人提供一些经济上的帮助。

  伊戈尔指出,世界银行也在利用该公司的系统追踪全球的粮食价格,他们会向不同地区的人发送消息,询问当地的米价。

  “我们决定将关注点放在无法被外包的任务上,”伊戈尔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所发送的问题只能由那些拥有当地生活经验的人来回答。

  是否有可持续性还要检验

  无论是用笔记本电脑、手机,或是平板电脑,“微工作”仍然具有一些争议性。有人认为,“微工作”不能帮助工作者学到新的技术,而他们所获得的收入也非常微薄。

  非盈利性组织“Samasource”的创始人蕾拉·加纳对此表示不同意,她说:“‘微工作’本来就是帮助人们增长技能的,我们的工作人员就在工作中学习英语,学习如何使用互联网,并学习如何用职业化的方式在网络上展示自己。我想说,这些因素是将来在职场中获胜的关键。”

  还有人认为,“微工作”无法给工作人员提供持续性的收入。“数字鸿沟数据”组织创始人杰瑞米·霍肯斯坦说,如果能为人们带来额外的收入,这当然是件好事,但如果“微工作”只是临时性的,带来的收入又很少,“那么问题就是我们该寻找一种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巨大影响的‘微工作’,而不是几个月或一两年就完事。”

  “数字鸿沟数据”组织也利用计算机帮助人们脱离贫困,为出版商、图书馆和企业提供工作人员,加工数字化的内容。“我们能帮助到的人或许比较少,但他们能获得强化的体验,这能对他们造成终身影响,”霍肯斯坦说,“我们的员工有一个长达4年的项目,他们可以为我们工作4年,然后他们能获得一份上大学的奖学金。”

  霍肯斯坦表示,他们的目标不是让工作人员完成独立的小任务,而是让他们学习如何管理整个项目,并以团队的形式工作。他认为,掌握这些技能,能让员工在前往其他公司发展时也有一技之长。霍肯斯坦称,他们的项目很有价值,在柬埔寨,从“数字鸿沟数据”组织“毕业”的员工收入是普通人的5倍。

  世界银行的托尼·伊莱斯也承认,“微工作”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还需要时间检验,“但目前已经开展的项目能为那些收入较低的人提供额外的收入,帮助他们提高生活水平。”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阿达尔·巴林格开发了“智能人力车网络”。他现在正与天使投资人洽谈,“我希望,我的设想能够变为现实。”据《新闻晚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作伙伴:
   第A1版:时政要闻
   第A2版:时政要闻
   第A3版:时政要闻
   第A4版:周刊
   第A5版:周刊
   第A6版:周刊
   第A7版:周刊
   第A8版:周刊
   第A9版:周刊
   第A10版:周刊
   第A11版:周刊
   第A12版:周刊
   第A13版:周刊
   第A14版:周刊
   第A15版:周刊
   第A16版:周刊
   第A17版:周刊
   第A18版:周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小记者
   第A22版:小记者
   第A23版:小记者
   第A24版:小记者
   第A25版:小记者
   第A26版:小记者
   第A27版:小记者
   第A28版:小记者
手机“微工作”帮你赚外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