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在古运河里的 民间腰牌汪慧敏 十几年前《泰坦尼克号》上映时,我生活的小城(山东临清)兴起了一股“挖宝热”。明清时期的小城依托京杭大运河很是繁华了一阵子,后来随着水路淤塞,运河的通航作用渐失而迅速没落。但运河里有沉船,沉船里有宝贝的传言却不绝于耳。 那一年,我也风风火火地加入了挖宝大军。挖宝是个巧活,既要有眼力,还要碰运气。我“下河”时,被勤劳的挖宝人几经“耕耘”的运河早已干涸,我提着小铲,沿着河中心缓步前进。正当我慨叹“踏破铁鞋”之际,前方低洼处的一块锈渍斑斑的东西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像发现新大陆般冲了上去,一番细心挖掘,出土的看样子应该是一块腰牌。 拿回家仔细打量,腰牌古香古色,雕工精美,不失为一件古代艺术品。这枚腰牌呈长方形,长8.2厘米,宽4.8厘米,厚约4毫米,上部有一小孔应该为古人悬挂腰间所用。用布细细擦拭,凸处古铜色红黑的金属质感毕现,只见正面雕刻有一幅画,弯月下一船帆高悬,水面上微波荡漾,其意似暗指小城因水而兴。背面古铜牌上的字迹竟然依稀可见,隐约看出是“临清张家窑窑户张仁顺”模样,细看落款居然是乾隆十四年。 查阅县志及当地史料得知,原来明清时期朝廷大兴土木,小城原是贡砖生产基地,有诗人写过“劫灰助尽林泉空,官窑万垛青烟袅”的诗句,来吟咏临清官窑规模之巨。制砖人员主要有“窑户”、“作头”和“匠人”三类,此腰牌乃当地官窑窑户效仿朝廷过关、入门的通行证而制作的民间腰牌。想来这个腰牌的主人张仁顺应该就是张家窑的“总经理”了,由此可见官窑虽比不得皇宫禁卫森严,但也不是任人随便出入的,除了窑户,身为包工头的作头和底层工人的匠人也应该有表明各自身份的腰牌。 只是标示主人身份的腰牌怎么会埋没在这层层黄沙之中就不得而知了,或许装砖过多导致翻船,或者遭人图财害命毁尸灭迹于河中,个中细节就难以考证了。无论如何,这块腰牌作为我们回眸历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在历史上曾发挥了不一般的安全防范作用,对研究我国古代民间符牌制度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