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华语电影,“一锅粥”趋势越来越严重:一部不足100分钟的电影恨不得给观众展示所有的电影类型,带领观众回忆一下电影类型史。在这样的折腾中,电影也常常忘记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和目的,在乱哄哄地闹腾到片尾字幕出现时,观众仍在云里雾里是常见之事。而这样的“一锅粥”还常常带着“技术”的幌子大摇大摆地走进影院,更是让人哭笑不得。 《车手》这部电影的题材似乎很陈旧,但恰恰规避了“一锅粥”现象的出现。它套用了在上个世纪90年代非常火爆的“警匪片”类型,故事情节也非常简单。但简单并没有成为这部电影成功的绊脚石。导演运用警匪片中单一的飙车模式塑造了三个硬汉形象:黑帮车手蒋薪是个“技术派”,虽然他做的是帮助黑帮逃逸的“黑道生意”,但他的车技一流,做人方面也完全尊重契约精神。他是寡言少语的行动派,内心高傲,外表冷酷的硬汉。卢峰是个“经验派”,他富有经验,但经验却成了他的伤痛。虽然他依然保留着年轻时的刚烈性格,在行动时却是一个“反鲁莽派”。最关键时刻他成了年轻人成长的阶梯,用自己的生命给年轻人敲响了警钟,也向他们展示了职业和生命的意义。陈翔是个“热血派”,他的车技虽然在三个人当中最差,但他初生牛犊不怕虎,用自己的士气和毅力给对方造成震慑力。他在历经失败后瞬间长大成人,继承了老一辈的光荣传统,肩负起了艰巨的任务。 “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一经典言论中的三位主角在《车手》中换成了三个大男人。这部电影中,女性的力量不但没有形成一台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三个男人用各自的生命轨迹告诉人们活着的意义和职业的神圣感。摆脱真真假假的伪情感的《车手》彻彻底底成了一部硬汉宣传片。电影中的三个男人都经历过磨难,磨难成了他们成长的标志。陈翔作为男主角,成长轨迹最明显。自始至终贯穿整部电影的飙车声、枪声成为电影的主要元素,推动了情节的紧凑发展。讲述男人的成长时,导演并没有运用励志模式,而是让主角置身于重重困境中,任其野蛮生存。而这样一个充满了血腥和暴力的环境从另一方面塑造了英雄,见证了一位男人的成长史。 《车手》中没有泪水,但有情有义;没有甜言蜜语,但有勇于担当的责任感;没有缠绵的儿女情长,但有温暖的兄弟情。干净利落的电影结尾让人想起2011年戛纳电影节的宠儿《单车男孩》:西里尔骑着自己的单车渐渐远去的结尾让人意犹未尽。《车手》中陈翔警车开道送女医生去医院的结尾不仅干净利落也能引起人们的思考:“长大”之后的陈翔是否已进入了绅士行列?在生与死的考验过后他是否懂得并开始珍惜生命? 诚然,《车手》是一部单纯得纯粹的电影。但纵观整部电影,观众多少会觉得疲惫———电影的节奏太快太单一。小说的叙事中讲究“闲笔”,用“闲笔”来调节小说的节奏,充分照顾读者的阅读节奏。这一技巧当然也适用于电影,如若《车手》里的动与静达到了黄金比例,这部电影将会更加精彩。电影偏灰的色调让人心生压抑,即使是在电影以大圆满结局结束时也未换成明亮的色调。当人们紧张到极点时希望有一个短暂的轻松抒情,将悬于心上的巨石放一放。可惜《车手》从头硬到尾,忽略了这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