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博议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时政要闻

第A2版
时政要闻

第A3版
时政要闻
 
标题导航
宁波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7月3日 星期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治堵不能光靠“限”

  张森林

  广州市从7月1日零时起,对全市中小客车试行总量适度调控管理。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交委主任冼伟雄宣布,在为期一年的试行期内,全市中小客车增量配额为12万辆;配置指标的具体办法和相关程序将于7月底前发布。(7月2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一些城市为治理拥堵,从“限行”到“限牌”,总是把眼睛盯在制定“限”的政策措施上。不可否认,“限”或许在一段时期内有助于防止交通压力过快增长,但从实质上看,这种做法纯属权宜之计,既难以治标,更无法治本,充其量只能算是下下之策。

  毫无疑问,一些城市之所以选择“限”,乃是因其简单易行,只要通过行政手段强行控制,让一部分人买不了车、拿不了牌、上不了路即可。不过问题在于,“限”并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非但消除不了购车和用车需求,反而对民众购车和用车权利构成了一种剥夺,实不足取。若想从根本上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关键还是要把工夫下在“疏”上,而不应把“限”视作灵丹妙药。

  当然,“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既需要战略眼光,也需要细致安排,对执政者的智慧是一大考验。譬如有人说,城市治堵应优先发展公交,此话固然不假,可一些地方不惜大笔投入,配置了大量公交车之后,却发现拥堵现象仍旧有增无减。实际上,城市治堵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全面的综合的设计。采取任何局部的、单一的“疏”导之策,都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首先,应把优化城市布局摆在突出位置。一些城市规划不合理、配套设施不均衡,甚至工作区与生活区严重脱节,民众不得不整天长途奔波,这是造成拥堵的“头号”根源。其二,要完善交通网络,科学分流车辆。其三,要提高管理水平。倘若道路通行缺乏效率,车少也照样会堵。其四,要凸显公交优势。通过市场调节,让民众在比较出行成本和便捷度等因素后,更倾向公交。

  纵观纽约、东京等一些大都市,人口和车辆不比国内一些城市少,也未见“限”这“限”那,却鲜有道路拥堵现象,个中原因显然值得我们学习。期待一些城市能够尽快在治堵上统筹谋划、周密考虑,多动点脑筋、多做点细活,别仅仅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遇到拥堵就只想到“限”。否则,今后免不了会“堵”得越来越狠,“限”得越来越多。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作伙伴:
   第A1版:时政要闻
   第A2版:时政要闻
   第A3版:时政要闻
   第A4版:时政要闻
   第A5版:博议评论
   第A6版:社区民生
   第A7版:社区民生
   第A8版:社区民生
   第A9版:社区民生
   第A10版:时政要闻
   第A11版:社区民生
   第A12版:社区民生
   第A13版:社区民生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财经新闻
   第A20版:国内新闻
   第A21版:国内新闻
   第A22版:国际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国际新闻
   第A26版:广告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副刊
   第A31版:文娱新闻
   第A32版:文娱新闻
城市治堵不能光靠“限”
画里话外
彩票发行应回归公益透明
公厕应成银行的“标准配备”
“工伤保险先行支付”莫成一纸空文
2元钱韭菜需花5000元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