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克威编剧、康洪雷导演的大型革命史诗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自从6月26日晚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以来,收到观众的好评不断。这部讲述年轻的周恩来、邓小平等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道的正史偶像剧,更让80后、90后直呼找到了共鸣。 热血、励志、接地气 契合了时下年轻人的心 1919年,邓小平意气风发地登上赴法游轮,可是还没上船就被骗光了所有钱……那时的他也许并不知道此一去前途几何。事实上,从1913年3月17日第一批留学生到1920年12月15日第20批留学生,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次求学活动像这次赴法勤工俭学一样,涌现出如此众多的革命先驱、政治伟人及现代科学巨匠…… 由李克威编剧、康洪雷导演的大型革命史诗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于6月26日晚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年轻的周恩来、邓小平、赵世炎、蔡和森等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寻求救国之道。同时,剧中也表现了这些年轻人的爱情、友情。 “两片面包,中间抹上点果酱,加一块方糖,一天的营养就够了。” “谁给老子一个工作……” 《我的法兰西岁月》里这样的台词如果出自当下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之口也完全不会有错乱之感。这部剧表现的就是伟人们的“穷小子”时代。所以,那种青春、热血、充满激情、躁动不安却难免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特质,一下就在相隔近百年的当代青年这里找到了共鸣。 在百度贴吧里,有网友就《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观众的年龄做了个小调查,近百位参与者中,结果显示,80后、90后占到了90%,甚至还有不少00后。有位网友留言说:“我是1997年的。很荣幸有这么多90后的同伴,这几天一直关注、观看着《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毫无疑问,这是部非常好的电视剧。”还有一位1978年出生的网友说:“真是少年中国啊!喜欢你们这些有思想的年轻人。” 看来,虽然表现的是仰之弥高的伟人,但热血、励志、接地气的创作方法契合了时下年轻人的心,摸准了年轻人的脉。 尽量还原人物 真实就是力量 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伟国看来,在所谓的新历史主义思潮影响下,近年来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出现了颠覆历史的创作倾向。而《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尊重历史、研究历史,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很好地结合起来。 比如,有别于周恩来的儒雅、邓小平的乐观,剧中的蔡和森是个十足的“火爆脾气”,当周恩来劝他“我们毕竟站在人家的屋檐底下,该低头时就得低头”时,他直接顶了句“我只向真理低头”。饰演蔡和森的张念骅曾在孟京辉的话剧《恋爱中的犀牛》、《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中有过上佳表现,出演《我们的法兰西岁月》是他毕业后的荧屏处女作。他这样理解这个人物:“在开机前我曾仔细阅读蔡和森的自传和历史资料,剧中有一个情节,蔡和森为了强健体魄,故意在冬天用冰水洗身,这并非我们设计的桥段,在他的自传里就有过这样的记录。” “剧本动笔前,我们查阅了大量史料,还得到了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帮助。”李克威说。主创团队邀请了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李富春、李维汉、李立三、王若飞、何长工、萧三等人的亲属座谈。《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人物性格突出是最大优势。邓小平面对困境毫无怯意,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有一种很独特的乐观精神;周恩来即使一言不发,其自身所展现出的魅力就足以感染身边所有的人;蔡和森慷慨激昂、不修边幅,激情四射却又“错误”百出;向警予柔中带刚,不动声色地缓和蔡和森给同学带来的伤害;李富春聪明又浪漫,和蔡畅的恋爱堪称剧中绝无仅有的法国式浪漫;聂荣臻温文尔雅中带着兄长风范,处理事情冷静可靠;陈毅只有几句台词一个场景,就已让人物爱好习性通透于观众……这一系列人物塑造的依据都来自于两个字:真实。 “真实人物就是偶像,用不着我等定位,但剧本和电视剧中的人物是否达到偶像的地步,只有观众能回答。”李克威说。据《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