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超常教育闻名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又将产生一批“娃娃大学生”。9日至11日,53名来自全国各地、民间俗称的“神童”少年,聚集到位于安徽合肥的中科大,只为通过求学少年班前的最后一关———复试。
因为“神童”们普遍年龄偏小,家长和学校各有担心,院方则希望社会能给“娃娃大学生”宽松环境,勿“捧杀”。
考生成才与家境无关
父母担心孩子会走丢
53名孩子,可以说都是“少年天才”。马鞍山二中的周景(化名)只有13岁,来自内蒙古的毛月轩只有14岁,跟普通的高考考生相比,他们少读了几年书,但考试成绩可不赖。他们的成绩普遍都比本省一本线高100分左右,有的还高过北大清华的录取线。
他们是如何成才的呢?16岁的李佳乘来自吉林,他考了670分,高出一本线155分。他说,自己可不是什么天才,主要是平时不断做题,题目做多了,很多知识慢慢就掌握了。
一些考生的家长都从事教育工作,因此很早就能对孩子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成长。比如14岁的内蒙古女孩毛月轩的妈妈,就是一位老师,平时会给毛月轩作一些指导。
但农民的儿子照样能进入复试。16岁的宣城男孩梅子文,高考考了640分,高出一本线96分,他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母亲说,他们夫妻俩对学习都不太了解,都是子文自己学。而梅子文说,他平时就喜欢看书,还打羽毛球、参加夏令营,把老师讲的东西学好。他说,希望能通过复试,进入少年班学物理。为此,他还专门学习做家务,“以前都由妈妈陪读。”
学习之余,这些青春洋溢的孩子也有不少业余爱好。
浙江考生王若水说,平时喜欢玩魔方,还喜欢跟家人朋友一起出去旅游。而15岁的栾晓锴则非常喜欢小提琴。
山东潍坊的李梦涵最大的爱好是上网。她说,每天都会安排一个多小时时间在网上。但她并非在网上消磨时间,而是查查资料,在网上看各种各样的书。而毛月轩也表示,她常常网购小说看,现在家里已经有两大书架的书了。
父母担心孩子会走丢
中科大少年班执行院长陈旸介绍说,今年少年班招生复试入围共有58人,但是只有53人前来报到。陈旸说,这是个人的自主选择,每年都会有此类现象。
对于媒体普遍关心的最小年龄、农村学生占几成等问题,陈旸表示,他更关注的是他们的能力。
“儿行千里母担忧”,毕竟是最大只有16岁、部分甚至只有13岁的小小少年。一位妈妈询问,孩子可以自由地逛街吗?得到肯定答复时,妈妈表示一丝担忧,与院长交流说,“孩子还小,真怕逛街走丢了”,并得到不少家长的认同。他们均表示希望学校严加管理,最好禁止外出。与妈妈们的担心不同,陈旸说,通过多年的教育发现,最担心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
避免“捧杀”有禁令
“欢迎媒体前来报道,但是少年班有‘禁令’”,陈旸说,“禁令”就是少年班学生在大四之前,不允许接受采访,避免出现“捧杀”的情况,从一度不与媒体接触到现在有限制地采访,都是为了孩子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求学、成长,避免因过多的溢美之词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
“我们不接受采访”、“不清楚”、“不了解”、“对不起”,和往年一样,此次前来参加复试的学生在接受院方特别“叮嘱”后,均选择回避记者采访,快速离开。
“非智力测试”就像测情商
中科大少年班复试中的非智力测试和面试,是外界关注的焦点。陈旸说,其实中科大的面试聊天和非智力测试中,考察的是学生的理解、反应能力,以及个人的某些特性,有利于未来“因材施教”。
此外,因为当前学生英语能力普遍提升,今年少年班取消英语水平的复试环节。
7月9日,少年班考生们进行了一场“非智力测试”。“这场考试更像情商测试,通过30~40个基本问题,帮助学校了解考生的内心状况、个性、职业规划等。”陈旸介绍说,题目包括:你的睡眠习惯是从几点到几点?你有哪些饮食习惯?请举例如何与人相处?
“最后一天的面试其实就是聊天。”陈旸以去年的面试题为例:5×7=35,那有没有可能是42?7×8=56,有没有可能是64?答案是有!“比如,生活中也有半斤八两的秤,就与平时常用的十进制不同,不同的进位制,会有不同的结果。”陈旸说,复试就是这样边聊边进行的,考的是理解、反应和领悟能力。
新闻背景
中科大少年班
1978年,在李振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著名科学家大力倡导和热心支持下,中科大创建少年班,旨在探索有关“神童”的超常规教育。
因为学校历来均招收16岁以下的早慧少年,被外界冠以“神童班”。在毕业生的名单中,有不少名人,如当年11岁入校、现任微软全球副总裁的张亚勤;15岁入校、现任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物理系双聘教授的庄小威,是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华人院士……此外,还有最年轻大学生、最年轻研究生、最年轻“洋博士”、最年轻教授等。
据统计,34年来,少年班共毕业1383人,其中1280人考取国内外研究生。对毕业超过10年的810名学生跟踪发现,约有150人活跃在国内外科研、教育领域。据《新安晚报》、《安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