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是,如今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在观察,人人都在发布,给真正的媒体从业者带来空前的压力。加之并非每个媒体从业者都受过严谨的思维训练并严格恪守职业道德,有些记者为博取眼球,不惜断章取义,耸人听闻。在今年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我又因为“提出姚明和市委书记收入差距大”被出了一回名,假如你从头到尾听完两个小时的论坛,会知道那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话引子。 一次我主持一个论坛,时任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发言,其中他提到“中国的银行,光大是不行的”。结合上下文的语境,你很容易明白他指的是“银行仅仅体量大、规模大是不够的”,假如有记者只截取他说的后半句,现场发条微博———刘明康说:光大是不行的———光大银行的股价少不了被震一下。 互联网的发展、言论的自由是民主进程之基石,但是在争取话语权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怎样才能用好我们的话语权。当我们听说一个消息,首先要去求证,事件是真实的吗?它的来源是哪里?这话真是他说的吗?其次要去分析,当事人说这话的用意何在?是否符合他的身份和立场?事件发生是否符合逻辑?然后才决定如何评价、是否转发。如果不加任何分析思考,起哄式地转发,随意发表评论,谣言当然会无腿行千里。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的大脑判断一下,不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谣言不攻自破。 同时我们又必须承认,在中国当前的环境下,即使具备批判性思维、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偶尔也可能去传播一些不实消息。因为有些政府部门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还不够,不能对一些事件提供快速及时的官方回应。百姓不信任政府的处理能力,政府不信任百姓的承受能力,也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让每个人都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任重而道远,需要的不仅是提升个体素质,还要不断改善环境和体制。 看过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我与梦露的一周》,讲的是一个年轻男孩和玛丽莲·梦露共度的七天时光。电影里的梦露有一句经典台词,大意是:“男人们以为我是玛丽莲·梦露,便来追求我,一旦他们意识到我不是玛丽莲·梦露,就跑了。” 比玛丽莲·梦露早十年出道的,还有一位好莱坞巨星丽塔·海华丝。她是二战期间美国大兵最钟情的海报女郎,就连第一颗投向比基尼岛试验场的原子弹上都贴着她的照片。 她一生有过五次婚姻,其中一任丈夫是《公民凯恩》的导演兼主演奥森·威尔斯。这位名垂影史的天才导演有句名言:“如果你觉得这是幸福,看看丽塔·海华丝的人生吧。”海华丝最广为人知的角色是性感女郎“吉尔塔”,当她回忆起坎坷情路时说:“男人与吉尔塔坠入爱河,醒来后却发现身边躺的是我。” 让观众着迷的,是明星在舞台或银幕上扮演的角色,不是他们本人。角色,是和无数幕后工作人员共同制造出来的幻觉。角色和本人之间的落差,恰是痛苦所在。 我认识一些“名人”和“明星”,他们要为自己的“名”付出很多代价。对他们而言,惶恐无助是常态,寂寞孤独是常态,抑郁失眠也是常态。有时我半夜三更睡得正香,接到名人朋友致电,要求倾吐心事,聊完五块钱的再聊五块钱的,诉不尽的委屈倒不完的苦水。 名人虽不愁衣食住行,却摆不平自己的心。假如命运没有让他们成为名人,他们或许不会有那么多烦恼。 首先,他要解决自己和角色之间的落差。白天出门演名人,又高又帅又白又美;夜深人静时关上门自己面对自己,其实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这种分裂让人找不着北,想想第二天还得继续演,简直睡不着觉。 正因为这种落差的存在,名人很寂寞。有时耍大牌拒人千里,一是怕冷不防被利用,二是怕演不好会穿帮。我认识一位酒店的总经理,一辈子没结婚,论年龄我应喊他叔叔。这位叔叔不简单,我们熟悉的诸多上世纪80—90年代的港台女明星———包括已故的,健在的,嫁人的,改行的———都当过他女朋友。我猜想当这些女明星下榻酒店,终于可以卸下面具和伪装、身心松弛做回自己的时候,往往既惶恐又寂寞,这时候对她们嘘寒问暖、体贴照顾,是很容易乘虚而入的。 责编 胡晓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