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GDP增速“破8”,股市“筑底”的概率也在逐步增大。不过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或许应当以更理性的目光看待A股正在经历的“转型阵痛”。
担忧情绪困扰股市
国家统计局13日公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8%,其中二季度增长7.6%,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5个百分点。
面对预期之中的经济减速,A股市场显得相对平静。当日,沪深股市小幅收升,2185.90点和9792.49点的收盘点位分别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02%和0.40%。
金元惠理基金投资总监潘江用“纠结”一词,来形容目前的市场行情。“二季度以来,政策和经济、股市之间进行着反复的拉锯战。管理层大量利好托市,但市场对经济下行的担忧仍让股市连续下跌。”潘江说。
纠结,或许也是对当下投资者心态的准确概括。上半年,“开闸放水”引长期资金入市,改革新股发行制度遏制投机之风,完善退市制度促价值投资回归,管理层呵护市场用心良苦。而“稳增长”政策密集亮相,降准、降息等宽松举措陆续出台,政策面的支持不可谓不强。
然而,A股市场对此似乎并不领情。上半年上证综指仅上涨1.18%,而这一微弱的涨幅也在7月以来的持续调整中被吞噬。
对此,南方基金的观点认为,在经济增速出现明显下滑的背景下,“挤出效应”的影响或让宏观调控的作用大打折扣。
A股有望逐步筑底企稳
GDP增速“破8”,或令A股短期内继续低迷震荡。不过,从机构对后市的研判来看,转机的出现并非遥不可及。
上投摩根基金在其最新发布的下半年投资策略报告中认为,下半年经济将继续减速,但短期内可能见底。从“三驾马车”来看,随着基建投资力度加大,重大项目推进速度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望止住下滑态势;政府节能补贴等消费政策的推进,有望促进消费增速下半年探底后缓慢回升;美国经济缓慢复苏有利于缓解中国出口增速下降,进出口贸易前景“不明朗但不悲观”。
数米基金网表示,在消化经济基本面和企业盈利面悲观预期之后,A股有望逐步筑底企稳迎来反弹。
尽管经济增速何时“见底”尚待观察,A股估值率先“触底”却已成为投资机构的共识。南方基金认为,所谓股市“底部”难以精确计算,但可以从资金回流的角度进行测算。从2005年11月资金供求极端恶化和2008年10月经济极端恶化情况下形成的两个A股底部极值标准来看,目前市场仍在底部区域。就估值而言,目前A股市场整体PE水平相当于2005年的998点、2008年的1664点和2010年的2300点水平,依然处于“历史的估值底部”。
上投摩根基金也认为,政策大方向上逐步放松,只是节奏不确定。伴随管理层积极引导资金入市,市场信心尚属稳健。在整体估值处于历史底部的背景下,除非经济下滑速度再次加速,引致企业利润系统性崩塌,否则市场创新低的可能性不大。
理性看待A股“转型阵痛”
GDP增速进一步回落的同时,中国经济见底回升的概率也在逐步增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A股面临的风险已被充分释放。
南方基金认为,短期来看,A股走势仍将受到国内外经济走势和政策放松力度的影响。三季度市场仍需要等待更多的政策利好信号和流动性进一步改善,才有可能迎来大幅反弹。
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杨德龙同时提醒,采用降准、降息等数量型和价格型手段可以释放更加宽松的信号,但也应防范陷入“流动性陷阱”。从此前两次降息市场的反应来看,货币政策“失灵”的风险不容忽视。
上投摩根基金也表示,国民经济中的一些中长期结构性问题仍待解决,在大规模资金入市时机尚不成熟的同时,企业利润增速仍在下行。由于诸多因素压制了市场的上行空间,下半年A股整体上仍将呈“区间震荡”格局。
逐渐展开的业绩中报披露或将一定程度印证机构的担忧。统计显示,截至7月9日,两市已有992家上市公司公布了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448家预减,占比高达45.2%。
不过在一些机构看来,尽管市场整体处于下行通道,政策的引导仍为市场提供了明确的结构性机会。潘江表示,除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外,享受政策红利、受益于消费升级、具有行业整合能力的企业也具备较好的投资价值。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中国政府将2012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位在7.5%。这意味着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进程中,“减速”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在潜在增速中枢下移的过程中,判断经济健康程度,质量远比绝对增速更为重要。站在这一角度,投资者或能更加理性地看待当下A股市场正与宏观经济同步经历的“转型阵痛”。据新华社